2010年4月,一群平均年龄20来岁的年轻人拎着行李乘坐大巴车,风尘仆仆地奔赴西藏阿里,追着事业和梦想。我就是其中的普通一员。
当同学们得知我选择了民航西藏区局,要到阿里去工作时,他们连续问了我很多问题:你以前去过高原地区吗?了解高原吗?你体会过高原反应的难受吗?你知道阿里有多远吗?他们甚至拿出了中国地图来试图说服我。但是我没有退却,坚毅的眼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既然选择了,就绝不后悔。
诚然,当初选择来阿里,有年少轻狂的冲动,有毕业时就业难的压力,也有赚钱养家的愿望,最重要的是,在祖国偏远地区有更多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和机遇。我没有被他们说服,我说服了他们,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阿里的11年时间里,我在安全监察助理、群团助理、党委秘书等岗位上历练过,2015年还参与组建了阿里机场党群工作部,从事过安全、行政和党群等多个专业口的工作,学到了专业知识,锻炼了党性修养,提升了工作能力,开阔了心胸眼界,让自己不断得到成长、不断取得进步。
阿里的山是那样的高,高得直插云霄,让出生在海拔仅100来米的桂林的我惊叹不已;阿里的雪是那样的白,白得耀人眼目,让三十年来没见过几次雪的我赞口不绝;阿里的景是那样的美,美得大气磅礴,让习惯了碧水青山美景的我豁然开朗。
作者在西藏阿里昆莎机场。
在阿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阿里机场是一个以藏、汉为主体,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约69%。这里没有民族之分,平日里交往,除了语言和饮食上的些许差异,你很难分得出谁是藏族,谁是汉族,大家都是员工,是同事,是战友,也是兄弟和亲人。
在阿里,我们一起探讨工作,提升阿里人民群众的出行感受;一起学习藏语汉语“双语”,了解西藏历史,确保与不同旅客的顺畅沟通;一起享用美食,不管哪位同事在家中做饭改善伙食,都会邀请三五好友到家中一聚;一起跳锅庄、排练民族舞蹈,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互相关心互相问候,哪位同事在饭点没到食堂就餐,都会相互打电话问问;尽管平常出门都不锁门,但从未发生过任何失窃事件……
这里的人们彼此之间充满了信任和友爱,目光中透露着阳光和乐观。不少前来采访的媒体朋友们把这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昂扬向上的团队氛围热情地称为“家文化”。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我的工作也更有干劲了。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每一个来过这里或从这里离开的人们都会记得:这里的人,真诚、热情、刚强、团结、友爱;这里的食堂,永远有“家”的味道。
在阿里,不仅让我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懵懂学生实现了就业,还让我寻到了下半生中最重要的另一半——一位同是中国民航大学毕业的美丽、贤淑和多才的青海姑娘,幸福地组建了家庭,迎来了可爱的小王子。儿子自3岁起就酷爱趴在地板上看地图,曾记得他跟我说:“爸爸在阿里,妈妈在拉萨,我在西宁,刚好是一个三角形。”
是啊,一家三口分居3地,“三角形”的家庭是无比坚固的。虽对家庭有无比的愧疚,上不能赡养年迈的父母,下不能陪伴成长的儿女,但我仍对阿里充满了感激,是Ta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工作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今后的路越走越宽。
阿里是个神奇的地方,是很多人一辈子心心念念的地方,我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阿里、改变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