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夏季来临,高原上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会将自家牲畜赶到水草丰美的夏季牧业点上。
措勤县达雄乡边山村老党员加参家的夏季牧业点,位于巍峨的夏岗江雪山和神奇的达瓦措之间的开阔草场上。远远的,房顶上一面鲜红的国旗高高飘扬。
今年81岁的加参,脚下一双藏皮靴,身着一件传统藏袍。个子不高,身体硬朗,讲起话来,声音响亮,一双温和的眼睛闪烁着慈祥的光芒。
1940年,加参出生在一户普通牧民家中。20岁那年,一路解放军从达雄向那曲进发,剿灭反叛者。加参帮着带路、牵赶牦牛、保管衣食,来回三个多月,是当时唯一一名藏族带路人。问起为何自愿去带路,他笑道,“他们是能带来幸福生活的人。”
当时是寒冷的2月份,路途中交通不便,粮食常常紧缺,迫不得已时,只能用马饲料勉强果腹。“解放军会把身上仅有的东西给我吃,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我受委屈。”此后,加参又跟随这支队伍从措勤县到日喀则萨嘎县修路干活。
加参回忆道,“他们像父母一样,眼神里透露着温暖,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天上太阳一样。”一路上,解放军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优良作风都深深烙印在加参心中,坚定了他入党的念头。
1970年,加参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成为达雄乡边山村党支部书记。从小在牧区长大的他,采集山羊绒的技术非常熟练。当时,一只山羊绒产量要求达到0.3至0.4斤,边山村的一只山羊绒产量能达到0.5至0.6斤。边山村成为当时县里山羊绒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几个村之一。
“抓绒是一件细活儿,得有熟练的技术和耐心。”加参有自己的妙招儿——脚下功夫足,深入群众中。边山村有50多户,250多人,近三万头牲畜分散在各个草场,他走遍了各家各户。遇上抓绒方法不对的,自己上手教学,亲身示范;有的懒惰不想细下功夫,就先做思想工作,讲通事理。
到村上各组收集山羊绒,来回要80多公里,基本靠走路。路上看见谁家里困难,便把随身带的粮食分出去,自己经常挂着干瘪瘪的糌粑袋回来。政府曾给每个村支部书记分配了一匹马,但是他很少骑,怕路上会遇到野狼或者其他动物袭击,舍不得。“大家生活更难,我辛苦一点儿不算啥。”加参坚定地说道。由于生产抓得好,边山村先后获得地区2万元、措勤县1万元的奖金奖励,现如今边山村山羊绒产量依旧领先。
在夏季牧业点上,这间20平米的石砌土筑起来的简单住所里,一幅字迹已大部分脱落的锦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当年政府奖励的荣誉。旁边紧邻着一个玻璃相框装裱起来的陈旧奖状,是1988年县组织部颁发的“先进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奖状。退休20年,他依旧把锦旗和奖状挂在墙上,提醒自己时时心系群众、事事以民为本。
2020年疫情期间,加参的儿子扎西顿珠,将武汉疫情情况告诉了他。作为老党员,他一直有个念头,国家有难,党员要冲在前头。这次,得知医生、公安各条战线上,党员们冲锋在前,他更想献出一份力量,便把想要捐款的想法告诉了妻子。“你是一家之主,你做什么我们都支持。”妻子仁增的一句话,让他吃了定心丸。第二天一早,叫上儿子开上家里的拖拉机,两人开始往乡上走。
图片来源:网信措勤
工作人员塔杰对当时的情景依旧印象深刻。“老书记穿着纯白色藏袍,拿着1万元现金,自己就来了。”塔杰说,老人这1万元的现金,在当时个人捐款里可不少,是捐赠金额最高的几人之一,不少年轻党员都被老书记的做法感动了。
历经风雨,初心如磐。采访结束时,加参拿出来不久前领到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真挚地说,“这个是我今生得到最好的奖章,是共产党对我的信任,我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下一篇:
202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抵达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