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嘎修站站长次旦琼珠在无人区巡护过程中,因为车辆陷入冰河动弹不得,第一个跳进河里抢修,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依然无法让车辆脱困,只得带着队员们徒步一晚,走到30公里外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才脱险。而他的双脚此时已经动弹不得,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不得不切除了10个脚趾。
“从选择这份工作开始,我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虽然现在因为身体原因没法参与巡护了,但我依然想继续做下去。”次旦琼珠说。2022年,他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次旦琼珠的事迹是阿里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阿里地区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投资1.51亿余元,建设37个管理站,组建37支管护队伍,聘请390名管护员。
加强对各自然保护区管护人员日常管理与指导,定期开展巡护及野生动物救助工作,加大保护区进出人员管理、野生动物疫情监测及打击非法盗猎和采矿力度。联合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那曲市各县林业和草原局开展联合巡护,积极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主动督导兑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资金,加大各类刑事案件查处力度,全地区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数量逐年下降,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全力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阿里地区管护员年巡护里程达330万余公里,收缴各类野生动物产品2163头(角、只),救助珍稀野生动物423只(头);检查过往车辆2.1万余台次,开展联动执法14次,检查野生动物活动区域675处、集贸市场990处、餐饮场所6883家;开展普法教育172次,监测物种包括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岩羊、藏原羚、狼、狐狸、雪豹盘羊等11个物种。通过多方巡护巡逻,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分子的不法行为,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阿里地区全面开展热帮河流域、噶尔河流域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累计投资3951万元,共建设管理局2个、管理站9个、管理点4个、检查监测站2个、宣教及访问中心2个,修建巡护道路9公里、瞭望塔4座,完善了管护基础设施,提高了管护能力。开展玛旁雍错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完成投资2500万元。开展各类自然保护区申建工作,完成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100万元,完成了9个地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科学考察报告的编制工作,为9个地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阿里地区积极为藏羚羊迁徙“保驾护航”,在藏羚羊产仔季,每年组织普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在藏羚羊迁徙主要通道219国道马攸木段,定点不定时巡护、疏散人员、管制车辆、发放宣传册,共出动人员150余人次,出动车辆42台次,发放宣传册3200余份,每年使3万余只藏羚羊成功穿越219国道,不仅提高了游客和当地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还确保了藏羚羊在产仔期正常迁徙产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