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泉河畔,雁尾山下,一座新城正铺开着幸福画卷
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康乐新居全貌。通讯员贡觉群培摄
秋日的阿里,在蓝天映衬下景观十分雄奇,沁人心脾。
与这自然风光交相呼应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易地扶贫搬迁新城和群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幸福笑容。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也是打响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炮”,更是脱贫攻坚任务的“重头戏”。
2016年以来,阿里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紧紧依托中心村、小城镇、国省道、旅游景点沿线、产业园区和县城6类区域,在既符合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避灾要求,又能满足安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科学布置安置点30个,规划总投资9.7亿元,实施2089户7786人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投资8.97亿元,30个安置点建设全部完工。
安居:从土坯房到“花园新居”
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日土县甲岗村的时候,远远看见一大片红檐白墙的藏式房屋挺立在草原上,家家户户屋顶都插着五星红旗,平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边和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树木;有村民在浇灌草坪,还有村民在健身场地运动。
甲岗村村委会主任党确桑布回忆说:“以前村里都是土坯房、泥土路,一刮风到处是泥沙。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不一样了,新房子像花园一样,太感谢党和政府了。”
2015年,甲岗村新村建设启动,投入9000余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275万元,实施92户民房主体建设及村民广场、村级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套设施建设。
这是日土县第一个实施边境小康村建设的行政村。
时光荏苒,如今,群众居住在独栋独院、设施完善的花园式新居里,生活美满,继续谱写着爱国守边、建设家园的感人新篇。
如今的党确桑布,在与儿子们守好边境的同时,更注重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在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带动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借助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契机,村里还发展起集体经济,建起洗车场、砂石料场、苗圃基地、农牧民施工队等4个经济合作组织,群众购买大小运输装载车辆超过200辆。2018年,甲岗村实现收入100万元,带动全村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顺利实现整村脱贫。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群众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饮食结构也逐渐丰富起来,甲岗村群众的幸福指数可以说是年年提高。”日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青山说。
近年来,阿里地区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扶持工作。近三年来,全地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418户16212人,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6285户22948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1867户6736人,贫困发生率从28.3%下降到8.3%,贫困人口漏评率控制在2%以下,贫困人口错评率控制在2%以下,群众满意度达97%以上。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68元,较2015年增加2965元,年均增长11.2%,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续保持在16%以上;85个村(居)退出贫困村行列,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离开甲岗村的时候,党确桑布抱着小孙子在门口晒太阳,他面带微笑地望向远方,望向这片他守护了一辈子、子辈孙辈还将继续守护的神圣国土。
乐业:从靠天吃饭到“断穷根”
狮泉河畔,雁尾山下,一座新城正铺开着幸福画卷。
浓烈的酥油茶香扑面而来,在狮泉河镇康乐新居2区33栋3号,51岁的曲塔正在客厅里喝着酥油茶。
几年前,曲塔做梦也想不到会过上今天这样好的日子。
2016年以前,曲塔一家是改则县物玛乡达热村村民,家里主要靠放牧为生,随牧而居。妻子仓决卓玛患有肾病20多年了,每次从牧业点去县医院看病都要走上100多公里。
“2012年,我们家的羊吃了毒草,死了80多只,损失了10多万元。老婆身体也不好,放牧也是靠天吃饭,那时候就想苦日子啥时候是头啊!”回忆起搬迁之前的日子,曲塔至今仍难以释怀。
康乐新居集中安置区建设项目是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样板工程、精品工程,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计划修建994套搬迁安置房,共安置4000余人。配套规划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规划水、电、路、讯、暖、庭院绿化、小区硬化等基础设施,按照普兰、札达、日土和藏式民房风格分为4个小区,分别以阿里的四条河流命名,充分体现地区和民族特色。
2016年9月,曲塔一家乔迁至康乐新居,搬了新家,也开启了新生活。大儿子边巴扎西在儿童福利院工作,工资每个月有5000元左右。曲塔经过培训后在康乐新居当保安。小儿子拉巴罗布是货车司机。仓决卓玛看病也方便了,家里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曲塔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康乐新居项目建设中,阿里地区坚持把硬件建设与搬迁后的帮扶措施结合起来,地委、行署牢牢抓住“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关键环节,投资4.5亿元,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优势种养业、旅游服务业、仓储物流业等重点产业,以此作为安置点支撑产业,覆盖全部群众;大力开发保安员、出租车驾驶员、酒店宾馆服务员、停车场收费员等就业岗位500余个,实现了家家有产业、就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致富有保障。
通过搬迁到康乐新居,一大批贫困群众告别了过去效益低下、粗犷落后的传统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搬进了城市居住,在延续祖祖辈辈起早贪黑、风吹日晒的游牧生活之外,或是积极就业,或是自主创业,开启了人生一道崭新的大门和另外一种致富的途径。
生活美:家美业实人富足
今年9月29日,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一组25户村民陆续搬进了总投资1891.76万元的边境小康村。新建的边境小康村人均住房标准30平方米,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这是典角村守边戍边群众的“第五代”居所了,老房、新房,仿佛祖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记录了时代,讲述着变迁。
这只是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阿里地区开工建设37个边境小康村,实现易地扶贫搬迁2000余户、7000余人全部入住,其中噶尔、日土、札达、普兰4个县成功脱贫摘帽,今年革吉、改则、措勤3县也将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这是一场继安居工程之后,又一次群众居住环境大幅改善的民生举措,让众多过去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潜力不足,甚至住在帐篷里的阿里农牧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享受到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阿里地区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各险种参保人数达到21.8万人次,“五保”老人有意愿集中供养和孤儿收养达到100%。
2018年,阿里地区群众安全感达98.45%、满意度为99.22%,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阿里各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