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羊绒因血缘最纯、绒细度最细、毛囊密度最大、单根纤维粗细最均匀这四大特点而享誉国内外,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山羊绒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最优秀的山羊种质资源。阿里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自治区地球第三极品牌建设专项推进组安排部署,从保护品种、科学规划、结构调整、良种推广、发展养殖、打造品牌等方面入手,做好“特色”文章,打造日土、革吉、改则、措勤为重点的优质绒山羊产业经济带,打响品牌经济、凸显品牌效应,确保绒山羊产业从羊绒倒卖向自主品牌生产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立足阿里养殖绒山羊历史悠久,与邻近的克什米尔地区同为世界山羊绒的重要生产地和集散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成立行署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地球第三极阿里品牌建设专项推进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贯彻“品牌建设推动产业上规模、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及时组织品牌建设专项推进组召开联席会议,明确提出日土县把白绒山羊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辐射带动革吉、改则、措勤三县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各项工作做深做实做细。
二是重点保护、科学培育。2018年,经农业部新疆种羊及羊毛羊绒质量监督监测中心检验,日土白绒山单个部位(肩侧)最高绒细度达10.7μm、山羊个体最细绒细度达12μm,全县羊绒直径多在13—15微米之间,能够与世界公认的“羊绒之王”藏羚羊绒(平均直径为11—12微米)比肩。为保护白绒山羊珍贵资源,在1997年日土县就成立集科研、生产、保种为一体的日土县原种场,以全面提高山羊的个体性能、改善羊绒品质、稳定性状和遗传性,目前,日土县原种场为国家级绒山羊保种场,拥有白绒山羊960只,其中:种公羊220只、核心群母羊(特级、一级母羊组成)250只、基础母羊250只,后备母羊240只。
三是规划引领,形成体系。综合考虑绒山羊种群规模、地理分布、发展现状等因素,立足我国目前绒山羊产业育种现状的分析,着眼今后绒山羊产业、毛纺工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聘请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部新疆种羊中心、新疆农科院等行业部门专家实地调研,研究确定以“四体系一场一中心”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牧户的举措,确立了以原种场为核心、乡村选育点为桥梁、科技示范户为纽带、逐步向农牧区辐射的良种繁育体系。目前,全地区有2个绒山羊原种场(日土、措勤)、2个绒山羊扩繁场(改则、革吉),山羊绒生产初具规模。
四是注重品质,扩大养殖。将养殖发展羊绒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白绒、紫绒山羊资源为依托,大力推广“政府主导+科技带动+农牧民自愿参与”的养殖模式,累计投入资金3500余万元,建设完成了3座白绒山羊选育扩繁基地和5座村级质量控制流动服务站,并配备绒细度检测仪、人工授精仪等相关专业设备,开展白绒山羊人工授精、羊绒分拣、分类销售工作,确保绒山羊育种工作能够在科学选育的基础上,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适应产业及市场变化的需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在特殊的高寒生态环境中形成了具有绒毛多、品质好(平均细度为14.5微米以内,手扯长度6.22厘米,平均每只产绒量250克以上)的地方优良品种。目前,全地区优质白绒山羊养殖规模达到33.3万只、占山羊总数的33.22%以上,养殖示范户2614户、示范村27个,紫绒山羊12.5万只、占绒山羊总数的12.47%,白绒山羊个体平均产绒量206克,羊绒年产值达237.59吨,年销售额达到4446.73万元,占全地区农牧业总产值的4.6%。
五是做强品牌,做大市场。坚持走从羊绒倒卖向自主品牌生产推广发展路子,积极举办“首届白绒山羊种公羊大赛”,全方位展示“血缘最纯、绒细度最细、毛囊密度最大、单根纤维粗细均匀”等世界级特色,提升日土白绒山羊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发展雪绒王、金紫绒、雪域情绒、森郭服饰等羊绒制品公司,目前区内外已设立销售点39个,上半年实现产值1600万元,实现销售额1734万元。全面开展“绒山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注册申请工作,全力打造“白绒、紫绒”绒山羊品牌。目前,日土县已拥有“日土山羊绒”国家级地理标志和“日土白绒山羊”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2项国家级品牌保护标志,完成“日土白绒山羊.cn”“日土白绒山羊.com”“日土白绒山羊.net”等国内国际网络域名、手机域名等知识产权网络服务注册和“象雄绒”白绒山羊羊绒制品商标注册前期工作,并报送至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上一篇:
“四抓四到位”扎实推进阿里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