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0年前的婴儿死亡率为430‰到如今的12.4‰,从传染病发病率为4675/10万到如今的245.52/10万,从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提高到68.2岁……
短短60年,西藏卫生事业空前发展,日喀则市的医疗卫生事业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的60年
“和平解放前的日喀则医疗卫生极端落后,市里仅有”吉吉纳卡“一所藏医机构和印度、英国人开办的两家西医诊所,农牧区零星分布着有限的民间藏医药人员。这些仅有的医疗机构与藏医药人员也只为贵族阶层服务,我们这些农奴基本生活在无医无药的环境中,防疫与保健工作更是一片空白,传统的藏医藏药由统治阶级所控制。我的父亲40岁,因为看不起病早早就离世了。”桑珠孜区波姆庆社区90岁高龄的翻身农奴边巴仓木决老人回忆道。
2017年10月,总占地面积180亩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新院投入使用,这是西藏目前单体投资最大、医疗布局最合理、医疗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医院之一。
60年后的今天,日喀则市持续加大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实现了县级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达标、乡乡建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通过国家投资、援藏支援和本地财政投入等方式,配备各类医疗设备,改善服务条件。目前全市有三家市级医院、18个县级卫生服务中心、204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73个村卫生室。而今,边巴仓木决老人讲的故事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
为推进健康日喀则建设,全市出台了《健康日喀则2030规划纲要》《推进健康日喀则建设》。同时,市人民医院和市藏医院成功“创三甲”,10家县级医院创建二级医院,18家县级医院全部通过等级评审。
——以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为抓手,不断加强乡镇卫生院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已有55个乡镇卫生院通过国家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评选。以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村医任务清单为抓手,推进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村医的常见病、多发病初诊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全市严格落实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工作制度,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0%。采取“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和人”的方式,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签约人数达到39万人次,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51.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100%。
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60年
“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看病花不了多少钱。”最近,定结县陈塘镇群众普琼因为腿部水肿住进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看病住院花费的10000多元钱,除自己出3000元左右,剩下的全部报销。
2002年起,日喀则市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更名为农牧区医疗制度),惠及了一批批像普琼这样的农牧民群众。
2018年,农牧区医疗政府补助人均标准提高至515元,农牧民在乡、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报销补偿比例分别达到90%、85%、70%。对于发生重大疾病的患者,超过农牧区医疗制度6万元封顶线的,由大病补充保险理赔最高7万元,民政医疗救助最高救助21万元。2018年开始,日喀则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区、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住院费用即时结算全覆盖,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就医。
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买的起药,近几年,日喀则市政府下大力气降低药品价格——
2015年11月,日喀则市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执行“药品零差率”政策。2017年9月,市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了“以药养医”的弊端。2017年12月1日起,全市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两票制”网上集中采购,切实解决了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药品价格降幅达15%。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60年
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是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日喀则市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着力细化和完善服务内容,严格开展项目督查考核,全力提高服务质量,多措并举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18年,日喀则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至75元。全市开展县级疾控中心规范化管理活动,全市7所县级疾控中心实现规范化管理,出台了儿童预防接种挂牌服务制、孕产妇保健跟踪制度;实施了乡镇卫生人员划片包村、村医包户包人的基本公共卫生网格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均等水平和服务覆盖面。全市各项常规疫苗接种率均在90%以上,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2011年开始,日喀则市实施农牧民暨在编僧尼健康体检工作,按人均100元标准提供免费体检,2018年农牧民健康体检率达98%,僧尼健康体检率达到99.8%。
——在2009年实行孕产妇“绿色通道”的基础上,2013年日喀则市实施了“‘绿色通道’双向转诊制度”,孕产妇住院分娩、新生儿抢救所产生的费用全额报销,农牧民住院分娩补助从2013年的150元提高至目前的1000元。
责任编辑:益西旺堆
上一篇:
2019羊卓雍措房车环湖体验活动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