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支持IPV6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西藏新闻 正文
隆子县“菜篮子”工程:山乡蔬菜满园鲜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17日 07:53    浏览:

走在隆子河畔,来到叶巴村,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高标准蔬菜大棚映入眼帘,这里就是隆子县“菜篮子”工程产业园,产业园区目前建有智能温室大棚2座,PC阳光板温室大棚221座。大棚里,小白菜、娃娃菜、萝卜、黄瓜等各类蔬菜青翠欲滴、分外喜人。工人们正忙着浇灌、除草,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隆子县一手托着群众“餐桌”,一手牵着千万农户,倾力编织“菜篮子”,在千里沃野掀起了一场惠及群众的“菜篮子革命”,隆子县正朝着国家提出的“菜篮子”要基本自给的要求稳步迈进。

清晨的阳光洒在聂雄大地,村民群培一早来到产业园,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在大棚里收莴笋……

“我是从雪沙乡搬到新城搬迁安置点的,政府把我和妻子安排到这里工作,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群培告诉记者,他们家以前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搬迁到安置点后,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同时解决了增收问题,真正实现了就近就便就业。现在生活没有困难,两个孩子也顺利在县城上学。

“当前,产业园解决了66名群众和2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中像群培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还有46名。”隆子县“菜篮子”工程产业园负责人巴珠说,目前,二期蔬菜大棚已基本建成,将继续加大群众就业力度,争取带动100名贫困群众就业,同时也给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近年来,隆子县委、县政府明确将‘菜篮子’工程作为全县的产业扶贫亮点来打造,通过产业先行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搬迁后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就业,真正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使很多贫困户受益。” 隆子县脱贫攻坚产业办负责人边巴次仁介绍说。

为了使产业园的经营、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有效,调动起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隆子县委、县政府将产业园交由隆子县绿健蔬菜就业利民科技有限公司托管经营,集中连片打造专业的蔬果生产产业园区,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贫困户在产业园里走上了致富路。

“这几年产业园帮助了不少人,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肯定和好评,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动力,我会更加努力,壮大公司规模和业务,帮助更多的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巴珠表示,将继续加强“菜篮子”工程产业园的管理工作,进一步保证供应品种、质量和数量,做到标价明确、季节供应均衡,继续坚持蔬菜价格低于市场价30%左右,确保让广大干部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切实把“菜篮子”工程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以前我们饭桌上只有萝卜、白菜、土豆这‘老三样’,随着本地的自产蔬菜不断向‘精、细、鲜、特’方向发展,在市场上没有买不到的蔬菜,而且是挑着选着买。不仅便宜,质量还挺好,我们都喜欢到这里买菜。”在隆子县工作了六年的扎西米玛对记者说。

“我们的蔬菜不仅是无公害,价格还比市场价低,特别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隆子县“菜篮子”工程产业园区技术总监达娃央金说,目前,产业园的蔬菜品种达到40多种,下一步产业园将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和丰富品种,让大家吃到安全放心的新鲜蔬菜。

“菜篮子”关系民生大计。以前,隆子县90%的蔬果都靠外面调运,存在着吃菜难、吃菜贵问题。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情况,隆子县通过市场调研、反复论证后,决定实施“菜篮子”工程,并于2017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如今,隆子县不仅实现了全县安全、新鲜蔬菜自给自足,同时有效降低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生活成本,提升了生活质量。尤其是当地出产的的反季节蔬菜越来越多地涌入市场,直接受益的市民群众更多了。

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隆子县坚持大思路谋划,大手笔推进,高起点建设,但这些离不开高投入。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隆子县除了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外,还积极探索利用金融力量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

据了解,隆子县的“菜篮子”工程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160.41万元,分两期实施。2016年“菜篮子”一期工程投入资金2199.56万元,新建智能温室大棚2座(2076㎡),PC阳光板温室大棚106座(33920㎡)。2018实施了二期工程,总投资2960.85万元,计划修建温室大棚115座,现已完成了总工程量的95%。建好隆子人的“菜篮子”,让当地干部群众手中菜篮子里的食材更丰富、品质更新鲜,是隆子农业部门和产业园工作人员为之努力的目标。

俗话说:“民可三日无荤,不可一日无菜。”菜篮子不大,却装着民生和民意。在隆子县,记者深深感受到隆子县委、县政府把“菜篮子”工程作为全县头号“民生工程”来抓,以“保障供给、助农增收”为目标,以“菜篮子”工程产业园建设为重点,以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切实解决老百姓买菜难、买菜贵的实际问题,让更多质优价廉的蔬菜摆上老百姓的餐桌。

责任编辑:龙会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