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县竹瓦根镇的雄久村,距县城28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下辖雄久、达巴、西托拉卡三个小组,其中,西托拉卡组居民有着一段特殊的历史经历,他们被当地群众习惯性地称为“缅民”或“回归户”。
现西托拉卡组的居民原属巴嘎村,在解放军进藏之前,为了躲避三大领主的压榨和旧西藏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巴嘎村部分村民迁至缅甸密支那地区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再加上思念亲人,1984年至1986年期间,之前搬迁的群众陆续返回察隅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安了家,并于2006年9月落户取得国籍。
58岁的旦真就是当时返乡的“缅民”之一。1984年,旦真生活在巴嘎村的叔叔次仁顿珠去探望他们,告诉他们现在家乡变化很大,生活也变得很好,劝他们早日回家。最终,旦真一家毅然于1986年回到察隅。回国后,旦真与扎西曲珍(当时村妇女主任)相识、相知、相爱,直至结婚,夫妻俩有个儿子,现在从事运输业,也已结婚并育有三女,旦真一家七口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以前在国外的时候,我们整日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1986年回到祖国以后,我们的生活就变好了,2006年获得国籍以后,在政府的扶持下,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吃穿不愁,小孩上学也有了保障,以前家里只有几千元的存款,现在,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1万2,真心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旦真感激地说。
近年来,雄久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村民房改造率达100%,并已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和网络。雄久组和西托拉卡组还配有村医,配备了简单的医疗设备和器材,村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此外,雄久村充分挖掘利用各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2013年雄久组成立了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2014年达巴组建立了野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以来,西托拉卡组基于特有的历史经历,目前正在探索发展民俗旅游业,届时“一组一产业”的雄久村产业发展格局将彻底形成。
2018年,雄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2人与全县一道实现脱贫“摘帽”。
现如今,走进雄久村,房顶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还有村民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西托拉卡组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