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的理论在他口中成了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枯燥乏味的课堂在他主讲下变成趣味十足的幽默殿堂。
他是乔次仁,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党支部书记。自2017年担任政策理论宣传讲员以来,乔次仁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探索和改进宣讲模式,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拔亮群众心头的信仰之灯。
乔次仁原是米瑞乡一名代课教师,多年的代课生涯让他积累下丰富的授课经验。2017年,他被选为色果拉村政策理论宣讲员。
担任政策理论宣讲员后,面对党的各种创新理论、新知识、新论断,乔次仁陷入了“能力不足”的窘境。他发现,作为一名宣讲员,自己原本掌握的那点知识远远不够。
为提高自身理论功底和能力素质,他用了半年时间,把“补钙”和“充电”作为自己业余生活的全部,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仔细阅读钻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讲四爱”宣讲提纲》等,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理论功底得到了质的飞跃,为开展理论宣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群众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乔次仁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结合本村实际,认真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把宣讲时间尽量安排在晚上,不耽误群众生产。同时,为确保学习效果,每次组织宣讲,乔次仁都提前备课,尽量把时间缩短,让群众用最短的时间接受最多的知识。
“这样一来,群众满意了,参与率也自然提高了。每次宣讲,群众早早就来到学习地点,再没出现迟到早退现象。”对此,乔次仁很是欣慰。
理论只有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才能被群众接受。在采访中,乔次仁还向记者透露了他宣讲的“秘诀”。他说,宣讲对象全部来自农村,他们的文化层次不同,接受能力有差异,所以在宣讲中,一是要了解群众喜欢什么、想听什么;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为了掌握群众想听什么、关注什么,每次宣讲前,乔次仁都深入每家每户,积极与群众交流沟通,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在宣讲过程中,结合本村实际,既讲各种政策,又讲群众身边事,既有高深的理论,又有群众爱听的“大白话”,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政策理论头头是道,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落实规定掷地有声,乔次仁正是通过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被群众称为“金牌讲师”。
责任编辑:何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