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传统西藏村落名字音译的习惯,共康村这个名字很新。共康村是一个搬迁出来的村庄。从山南市市区往东行驶,经过近3小时的路程来到了平均海拔3269米,距山南市区110公里,距加查县城15公里的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
边巴次仁是共康村第一书记,据他介绍,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所在地叫莫热坝,以前是个满是沙子的地方,原先可以说是不毛之地,2016年8月,这个地方定为加查县冷达乡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从那时起开始有了现在的共康村,共康村的名字来源于“感谢共产党,同步奔小康”。共康村有369户、1269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占地面积708亩,项目总投资约为2.1亿元,总建筑面积为36342.83平方米。
在共康村,党员一直是村里最忙的身影。边巴次仁谈起党员一词后,他很自豪地介绍起了村里的党员们。他说:“共康村有207名党员,我们村的党员很忙,经常会不定期开展党员学习等活动。另外,党员们不定期清扫本村附近的马路,检查牲畜棚圈,每天会定期到贫困户强巴家。强巴现在身患重病在家,而且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所以村里的党员每天轮流到他家帮忙打扫卫生,给他做饭,聊天等,只要是强巴家的事情,党员们就会像是自己家的事情一样,做好每件事情。”
共康村的369户1269人里,加查县的搬迁户有333户1121人,曲松县的搬迁户有25户102人,措美县的搬迁户有11户46人。在共康村里他们有了自己的新家。2017年全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7016元,贫困发生率降为零。
今年66岁的索朗次仁老人是县里的搬迁户,老人家说:“现在的共康村基础设施良好,小孩能在本村上幼儿园,村民生病了有卫生院,有超市、有茶馆、有餐馆,以前买个东西都要去县里,现在除了一些大件商品,平时的生活用品不出本村都能买到。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们现在很幸福。”
现在的共康村村民全部参加了医保,参保率100%。共康村全面落实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在校补助的“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政策,同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实施免费教育政策,即免除学费、住宿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全村在校大学生全面享受自治区大学生资助政策。截至目前,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为保障村民收入,共康村对贫困户中无劳力户按国家相关政策进行补贴,对残疾人户落实残疾人补贴;对低保户人实行政策兜底;对有劳力对象实施就业培训和生态岗位实现增收。目前,全村共计培训168人次、开发生态岗位401个,贫困户就近务工218人,工资一天160元。
今年30岁的平措曲珍2018年搬到共康村,她说:“在村里享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先是解决了我家的住房问题,以前住在热达村,热达村交通不便,出村难,所以无法出去打工,当时我家主要以农耕为主,没有别的收入,自搬到共康村我住上了221.48平米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在党的好政策下,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就像做梦一样。我会铭记这是党和政府的恩情!”
她说:“现在我家一年有生态岗位补助15000元,虫草收入约10000元,还有我在村里工作和在外打工的收入。”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共康村累计开展烹饪、农畜产品加工、果树嫁接、钢筋工等实用农牧民技能培训784人次。在县、乡、村三级的大力帮助下成立了共康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设5个互助组,分别为生态养殖互助组、经果林种植与销售互助组、农畜产品加工与销售互助组、劳务输出互助组、农机推广互助组,把全村的574个劳力,按一技之长全部安排到各个互助组中,实现了“人人有平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入”的“三有”公司宗旨。
另外,为保障搬迁群众实现脱贫,共康村办起了土地开发项目,经济林种植项目,生态养殖项目,商业街出租等。通过这些项目促进了全村村民增收。
仁增的家之前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2017年搬迁到共康村后,仁增积极转变观念,一直想依靠自己的双手走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聊起自己的创业路,他有说不完的话,但最得意的还是参加技能培训并开了茶馆、藏餐馆。他说:“我开了藏餐馆收入增加后,自愿申请退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我依靠政策贷款5万元,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积蓄,开了这家藏餐馆,2018年我有了7万元的纯收入,这个自己也没有想到,藏餐馆生意那么好。我在开藏餐馆的同时会做一些焊接工作,也能给我带来一点收入。”
仁增脱贫致富不忘乡亲,他经常帮助村里的留守儿童和老人。焊接工作是他的拿手活,如今他还帮助村里3户年轻人学会了焊接技能,为他们找到干事创业的路子,增加了收入。
共康村和其名字一样,这里的人互相帮扶,雅鲁藏布江畔又新增了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责任编辑:刘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