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支持IPV6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西藏新闻 正文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色穷:奉献的脚步一刻不停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04日 09:10    浏览:

色穷老人今年74岁,岁月在他的脸庞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沟壑,黑黝黝的肤色则更添了几分刚毅和果敢,隐隐能看出4年部队生涯留下的痕迹。

那曲市巴青县巴青乡,藏北高原南羌塘大湖盆区,那里是色穷老人出生的地方,是他奋斗过的热土,更是他魂牵梦萦的故土。色穷把一生都献给了他的家乡。

23岁,青春年华。那时的色穷就在巴青乡人民政府当乡干部,全身心扑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上。因为他知道,只有真正为农牧民群众着想,解决了他们急切、急需的事情,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他们的支持,才能激发他们改变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

上世纪60年代的巴青乡,贫穷落后,放牧是这里老百姓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方式。

为了把党的利民惠民政策宣讲到每一户牧民家,巴青乡的放牧草场里留下了色穷坚实的脚印,从一个帐篷到另一个帐篷,色穷一边把党的政策讲给农牧民听,一边搜集牧民的意见和建议。一个个好政策,一句句承诺,让牧民寒冷的帐篷里有了别样的温暖,他们听着听着,就把一颗感恩的心交给了共产党,就把一颗颗信任的心送到了乡政府。

酥油飘香的牧场里,色穷与当地老百姓的心贴在了一起,这个泥腿乡干部得到了乡村老百姓最大的认可和信赖。

26岁,色穷离职,转身投入了部队的大熔炉。

30岁,退役回到家乡,色穷站上了三尺讲台。

那时,整个西藏教育水平都较为落后,更何况巴青乡这样的偏远乡镇。

但是,色穷自有一番打算。

结合当时巴青乡的教育环境担当作为,色穷把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作为他教学实践的重点。他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平等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大胆和开放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偏远的农牧区点燃了孩子们求知求学的激情。

孩子们从被迫学到爱学、愿意学、想学,这个转变在色穷看来弥足珍贵。

半途转行当教师,色穷没有丢掉自己一贯的用心,他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既教书育人,又兼职做孩子们的“保姆”,让他们在那时艰苦的条件下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

1983年,这个来自羌塘草原的聘用教师获得了“全国优秀班主任”金质奖章。2001年,在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活动中,色穷被评选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

色穷不仅是乡干部、军人、老师,他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至今,色穷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许下的誓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七十余载,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老人,色穷自认他是这样做的。

在参军的4年里,色穷的足迹踏遍军营,他任劳任怨,一心为了部队建设,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增强自身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部队期间他得到了这样的肯定:“为那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立功勋,为那曲的局势稳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短短两句话,却是对色穷4年部队生涯最高的肯定和最大的荣誉。

从教的33年里,色穷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来严格要求自己,凭着一颗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自信、进取的心,不断地挥洒汗水,播种希望。

退休后的生活,色穷喜欢看报纸,看新闻联播,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和家乡建设,利用点滴时间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以及立身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两学一做”、投身“四讲四爱”等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同时,他还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建桥修路、义务劳动,老人的步伐依然矫健;捐款捐物、扶贫助弱,老人的双手依然有力。

责任编辑:刘金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