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庄严承诺:确保日喀则全市4.24万户16.96万人全部脱贫、1669个贫困村(居)全部退出、1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整体消除绝对贫困。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实践:2016年至2018年,全市13.83万人脱贫,1153个贫困村(居)退出,12个县区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5.27%下降至5.1%,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26人甩掉贫困帽子。
这是一声雷霆万钧的总攻号角:在这个深秋,日喀则市正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冲锋,迎接全面小康的胜利曙光。
从“首战首胜”到“再战再胜”又到今天的“决战决胜”,近4年来,日喀则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政策、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在这场伟大征程中,日喀则市各级各部门立下军令状、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围攻势,着力补足发展突出短板、着力夯实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汇聚全社会磅礴力量,全面打响了一场风雨兼程、众志成城的脱贫大会战。
心中有诺,誓摘穷帽踏征程
日喀则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国家重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沿区,在全国和全区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如何攻破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验着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勇气。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干工作前问一问是不是群众所盼,做决策前看一看是不是群众所愿,看成效前想一想是不是群众满意,坚决打赢打好打实脱贫攻坚战,坚决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兑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自治区副主席、日喀则市委书记张延清的话字字铿锵。
承诺记心尖,使命扛上肩。日喀则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忠诚实践,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扛紧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坚决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市委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各县区、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抓细化落实,层层压紧责任链、任务链。
日喀则市委及时调整充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保持18个县区、204个乡镇党政正职整体稳定,县区专职干部保持在20人以上、乡镇专职干部保持在5人以上,选派600多名市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乡镇、村(居)任职,累计派驻2.6万余名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驻村工作,系统谋划、统筹安排,形成“固定一班人、形成一盘棋、唱齐一个调、拧成一股绳、决战干到底”工作格局。
正气长存,则事业长兴。日喀则市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整治扶贫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担当不作为、弄虚作假等问题,累计受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440件,立案审查调查111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4人;坚决为基层减负,由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统筹扶贫领域各类监督检查,最大限度减少过度留痕和重复填表报数,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来。
手上有策,“绣花”功夫拔穷根
如今,徜徉在日喀则这片高天厚土,从珠峰脚下到雅江两岸,农村“颜值”更高、牧区“气质”更佳,一条条平整的大道向天际延展,一个个设施齐全的村级活动场所人来人往,一排排整齐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里充满欢笑声,一片片高科技温室大棚里生长着希望……日喀则市用足“绣花”功夫“绣”出一幅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丽新画卷。
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日喀则市克服行政区划大、公共服务半径长、自然条件差等诸多困难,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目标,努力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底线问题,使农牧区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据统计,截至目前,日喀则市累计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2170个、惠及贫困群众11.23万人,96.6%的乡镇、84%的建制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居)通讯工程全面完工,乡乡通宽带网络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村(居)卫生室基本覆盖,市人民医院、市藏医院从“创三甲”走向“强三甲”,实施医疗救助8.35万人次,没有让大病拖垮任何一个贫困家庭,没有让任何一名贫困群众因病返贫,全市已累计完成17047户69989人住房建设任务、完成率99.9%,累计安排生态补偿岗位58.95万个、落实补助资金18.96亿元,落实农村低保资金3.9亿余元、发放各类困难群众救助资金1.94亿元、救助特困人员0.81万人次、补贴残疾人8.48万人次……
扶贫产业抓得好,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宝。
拉孜县锡钦乡羊毛制品专业合作社,依托扶贫产业资金,转型升级为西藏老阿妈民族文化手工业有限公司,共吸纳90名贫困群众就业,年人均工资达3.6万元,挣上了“文化钱”;
萨迦县珠峰有机特色牛羊养殖与加工建设项目,新建牛羊养殖育肥基地、牛羊屠宰加工及冷链体系、年产4万吨的常规牛羊饲料加工厂,打响了“有机牌”;
南木林县突出“产业发展、生态先行”的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海棠经济林、万亩苗圃基地等生态项目,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种出了“摇钱树”;
定结县依托“陈塘沟”旅游风景区,大力发扬夏尔巴传统文化,打造“夏尔巴第一村”,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让身处“喜马拉雅秘境”的夏尔巴人吃上了“旅游饭”;
白朗县以提高粮食单产为突破口,实现良制、良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建设有机青稞生产基地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6.63万亩,让广大农民产出了“幸福粮”;
日喀则市珠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京东集团西南公司签订了《电子商务项目合作协议》,推动丰富的高原特色产品走上互联网“云端”,搭上了“快递车”……
一项项产业项目的实施,让日喀则市脱贫攻坚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蜕变。日喀则市紧扣有好的市场前景、有好的经营主体、有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好的科技支撑“四要素”要求,将“短平快”、立竿见影的扶贫项目与长期稳定脱贫的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累计开工建设青稞饲草、“两羊两牛”(岗巴羊、霍尔巴羊,牦牛育肥、黄牛改良)、绿色蔬菜、精深加工、文化旅游、商贸流通、民族手工等特色产业项目287个,完成投资62.45亿元,受益贫困群众8万余人。
除了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保证脱贫质量的根本之策,日喀则市还正确处理好城镇就业与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多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农牧民专合组织,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让更多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分享收益、脱贫致富。目前,村集体经济发展到1210个,专合组织发展到6558家,100%的贫困群众、90%的边缘户群众入股合作社。
日喀则市始终把深化劳务输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构建起各级政府、施工单位、劳务派遣公司、劳务合作社、村(居)劳务经纪人、劳动力之间“六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模式。截至目前,共成立劳务派遣公司29家,培育村(居)劳务经纪人1547名,累计实现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82.27万人次、劳务创收39.81亿元,其中贫困群众转移就业5.14万人次、劳务创收4.8亿元。同时,加强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依托职业教育,统筹社会资源,累计培训贫困群众2.17万人次。
“绣花”功夫拔穷根,老百姓有了真金白银的获得感,喜笑颜开的幸福感,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脚下有路,砥砺奋进齐冲锋
在边境一线的萨嘎县昌果乡亚卡亚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格桑是村里的“名人”。从曾经的嗜酒如命到如今的滴酒不沾,格桑的变化实在太大。
从2016年开始,亚卡亚村党支部就对格桑等人进行结对帮扶和思想教育。村“两委”通过让村里广播响起来、驻村工作队讲起来、先进典型传起来、村规民约立起来,把群众思想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心病还须心药医”。看着致富能手的“创业史”,听着脱贫光荣户的“致富经”,格桑终于被打动。如今,格桑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通过放牧和外出务工,在2017年顺利脱了贫,从以前的“家徒四壁”到装修一新的“藏式别墅”,从过去只有几只羊发展成现在的150多只羊,日子越过越红火。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日喀则市始终把发挥好贫困群众主体作用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举,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全市深入推进“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巡回宣讲、“千名党员干部入户大宣讲”活动,向群众讲党的恩情、讲大好形势、讲惠民政策、讲自力更生、讲致富典型、讲科学文明,引导群众把注意力、关注点集中到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和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上来,累计开展宣讲12万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90万余人次。同时,日喀则市着力变救济式、“保姆式”脱贫为“授渔造池”式脱贫,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整合1881.22万元资金,对自觉发展生产、自主脱贫致富的10737户贫困群众进行奖励,极大激发了贫困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日喀则市坚持多方协同、多方合作,整合党建扶贫、援藏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多方参与、全力支持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建强基层党建促脱贫。坚持大抓基层不动摇,全力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健全基层党建保障机制、推进村级经济组织全覆盖、完善配套组织体系建设等基层党建“十二件实事”,创新举办“乡镇党委书记政治训练班”“党支部书记政治训练营”,持续开展“走出去、学先进、比政策、感党恩”教育,不断壮大村(居)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脱贫。始终坚持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按照“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要求,统筹整合中央、自治区及市级涉农资金149.99亿元集中用于脱贫攻坚;鼓励金融机构对接扶贫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累计发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119笔、13亿元,基建等项目扶贫贷款63笔、51.99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贷款3.59万户、14.89亿元,为全市脱贫攻坚注入了金融“活水”。
深化对口支援促脱贫。援藏四省市、两企业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507个民生领域项目结出情谊之花,102个特色产业项目成效突出,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硕果累累,各种公益活动走进群众,专场招聘让贫困家庭大学生稳定就业,援藏扶贫的精准度和实效性显著增强。
抓实结对帮扶促脱贫。定点扶贫单位认真履职,帮助贫困乡镇发展扶贫产业项目165个、集体经济项目125个;各类企业主动参与“百企帮百村”行动,投入资金8742.09万元,帮扶贫困村(居)1122个,受益贫困群众6.26万余人;“4321”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成效明显,3.4万名帮扶干部慰问及帮扶资金达到6176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29万件,帮助实现劳务输出2.24万人次。
行百里者半九十。眼下,正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日喀则市各族党员干部群众依然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从走好“最先一公里”到打通“最后一公里”,再到坚决切断返贫“后路”,他们始终保持“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闯劲,“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拼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确保共同富裕的大道上,一个都不能少。
责任编辑:彭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