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里地区以实施“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立足农牧区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经济效果好、带富能力强、群众评价高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推动农牧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真正落地生根。
阿里地区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破除“等靠要”落后观念,不断提升党支部引领集体经济产业活力,切实发挥引领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甲岗村党支部成立集体经济产业党小组,采取“一对多”“多对一”“党员联片”方式,发挥引领和服务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助推集体经济效益增长。西德村党支部依托党员设岗定责,每人盯一项工作,积极推进“产业、品牌、商标”工作,全程帮扶指导“普兰县西德白糌粑”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为西德村开启了奔小康的“致富之门”。
制定《阿里地区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发展规划》,结合群众意愿、发展需要、生产规模,以村(居)“两委”班子为骨干,按照先试先行的思路,率先在条件成熟的村(居)打造了一批制度体制健全、生产规模适中、经营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农牧合作社示范点。目前,全地区村级经济组织387个,经济合作社118个。岗莎村抓住建设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机遇,创办阿里首家村办企业“西藏冈仁波齐转山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札达县制定出台扶持兴办农牧专业合作组织优惠政策,打造了托林居委会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热布加林合作旅馆等20家专业合作组织。
大力宣传普及兴办集体经济组织的优惠政策,激发群众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秉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利用联产增收、资金入股、生产资料入股、劳动入股等方式鼓励群众“抱团取暖”,通过年底分红对比,切实激发农牧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典角村党员尼吉拉姆虽身患残疾,却不甘于贫穷落后,多方努力筹措资金,开办一家商店、茶馆,日子越过越红火。那普居委会村民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积极参与合作社入股分红机制,并已实现增收,目前参与合作组织的农牧户已经从2016年的几户人家发展到全覆盖。
此外,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深化开展“村(居)干部素质提升”,拓宽选人渠道,从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优秀返村离退休干部职工中选拨高素质党支部书记;组织党支部书记“走出去”学习内地的先进经验,将学到的新理念、新思想“引进来”,切实转化思路、开拓视野。抢古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抢抓牧区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带头成立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六个统一”等模式,带领群众实现了整村脱贫。丁则村党支部书记玉拉带头组织贫困户成立劳务输出队,积极向政府争取小型建筑施工项目,为贫困群众找寻脱贫致富的增收之路。
建立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长效机制,结对“10+1”帮扶6540户22561人,签订“创业带富承诺书”,帮助群众出点子、想办法、教技能;党员干部创办领办致富项目,通过联户增收、组建创业带富示范基地,带动群众跟随创业、劳动分红,帮扶群众2647人实现增收致富。赤德村致富带头人巴桑成立农牧民专业建筑施工队,积极为贫困户寻找致富门路,争取项目资金43万元,劳务输出650人次,人均增收2200余元。甲岗村党员仁青顿珠在阿里地区和都木契列从事外贸购销,年收入达50万元。
从发改、农牧、旅游等单位精准选派145名经济指导员,充分用好农牧区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等“智囊团”作用,深入田间地头、手工业作坊、合作社进行实地技术指导,不断优化村(居)发展规划、破解前进障碍、提升经济效益,创新提出1000余条致富创收的金点子。科技局通过利用雄巴乡结克村藏系绵羊短期育肥技术和高海拔地区高效日光温室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为该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日土县充分发挥经济指导员作用,将现代化产业技术融合到林木产业生产,建立甲岗村和热角村苗圃基地,实施环城绿廊项目,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效益。
责任编辑:董秀丽
上一篇:
第七届内地西藏班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