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诺倍儿童福利院院长尼玛次仁:
用爱撑起二十七个孩子的家
尼玛次仁,是日喀则市诺倍儿童福利院院长,同时他也是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4个孤儿的处境后,毫不犹豫地担起抚养他们的责任。从那之后,他走遍日喀则偏远山区寻找需要帮助的孤儿,在儿童福利事业的道路上,他始终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坚定不移地奔走着……目前,他已收养27名孤儿。记者 梁兰
尼玛次仁9个月时母亲因病去世,17岁时父亲也不幸去世,勇敢的他,从小就学会了自立。1997年,尼玛次仁进入布达拉宫管理处,从事文物登记和布达拉宫讲解工作,不久之后他辞掉稳定的工作开始创业。他先开办了一个洗车场,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随后,尼玛次仁从事销售行业,收入并不乐观;后来,他在日喀则本地开了一家甜茶馆,生意不错,收入稳定,这为他日后的慈善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
尼玛次仁有次在日喀则乡下遇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家庭条件非常艰苦,但她却独自抚养了4名孤儿。此景此情让尼玛次仁深受触动。从那一刻起,关心帮助孤儿的决心在尼玛次仁的脑海里下定了,也是从那一刻起,尼玛次仁在儿童福利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从2007年开始,尼玛次仁骑着摩托车到日喀则市很多偏僻的地方寻找需要帮助的孤儿,陆续收养了13名孤儿。2008年,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尼玛次仁成立了日喀则市诺倍儿童福利院。
提起福利院的这些孩子,让尼玛次仁既骄傲又头疼的是“小儿子”边巴,边巴从小失去父母,这让他的性格也变得很古怪。小学期间,边巴没少在学校闯祸,隔三岔五尼玛次仁就被老师叫到学校谈话。即使这样,尼玛次仁也会花很多心思在边巴的教育上,可调皮的边巴却感受不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边巴开始心疼起这位“父亲”,变得努力上进。现在,边巴还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成了值得“父亲”骄傲的孩子。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尼玛次仁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能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尼玛次仁既当“爹妈”又当“老师”。他经常会在福利院里给孩子们讲《弟子规》《道德经》等,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做人的道理。
为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尼玛次仁从自身做起,改掉了以前睡懒觉的坏习惯;以前不喜欢看书的他,现在养成了睡前陪孩子们看书的好习惯;另外,福利院每个星期都会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起交流学习,畅谈未来。周末他还会带着孩子们去学校周边捡垃圾、做环保宣传。在他的感染下,许多孩子也表示长大后一定要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
除此之外,尼玛次仁还利用闲暇时间带着孩子们走遍西藏各个偏远山区进行艾滋病防治宣讲,在他的影响下,边巴在大学期间就组织成立了“大学生禁毒防艾协会”。十几年间,尼玛次仁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他一生的骄傲。目前,诺倍儿童福利院有8名孤儿进入小学、中学;11人顺利考入高中、大学;8人完成学业并顺利找到工作。
责任编辑:龙会琴
上一篇:
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巡演活动走进西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