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0亿元,预计增长9%
19个贫困县(区)摘帽、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分别为10%和13%
98.1%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成功就业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5%以内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0.6岁
全区45%区域列入最严格生态保护范围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9.7%
1月7日,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在拉萨隆重开幕,代表们汇聚一堂,共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大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有对2019年工作的回顾,也有对今年工作的展望以及对重点工作的安排。2019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打赢三大攻坚战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多措并举、持续攻坚,累计实施2639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基本完成。“三岩”片区跨市整体搬迁入住6840人。推进“智志双扶”,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5.5万人次,转移就业18.6万人。
蓝天碧水更加清澈。污染减排指标控制良好。汽车尾气、城镇扬尘治理成效明显,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情况位居全国前列,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
金融体系健康安全。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0.54%,优于全国平均值。宏观杠杆率持续下降。自治区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5%以内。
补齐发展短板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累计落实中央政府投资686亿元。援藏项目到位资金42亿元。1288条农村公路、湘河水利枢纽加快建设。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三大民生”项目、拉日高等级公路控制性工程、格拉输油管道、“3+1”机场科学试验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实施5G试点。川藏铁路规划全面启动。
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持续加大青稞增产、牦牛出栏力度。粮畜持续增收,粮食达到105万吨,青稞超过80万吨,肉奶超过90万吨。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48.9亿元,同比增长16%。旅游产业龙头地位进一步提升,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增长19%,收入560亿元。预计文化产业产值53亿元,增长15%。
深化改革开放
重点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19项。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落实“一网一门一次”“证照分离”“照后减证”,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全面落实工业和经营性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公开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双随机、一公开”和信用监管机制基本建立。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全年预计减税降费47.1亿元,居民和一般工商业电价再降10%。招商引资完成投资36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对外开放积极推进。樟木口岸恢复货运功能,里孜口岸开放,阿里昆莎机场临时开放,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筹建和陈塘、日屋口岸开放积极推进。拉萨综合保税区申报顺利。执行各类援尼项目12个,中尼友谊工业园等5个项目签署合作协议,尼泊尔驻拉萨总领事馆馆舍改建竣工。新增10条国际国内航线。喜马拉雅航空公司完成股权调整,开通北京至加德满都航线。
保障和改善民生
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完善政策保障和就业服务,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6万多个,实现就业2.3万人。提升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农牧民转移就业57.1万人,劳务收入34.8亿元。城镇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清零。“订单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培训各类技能人才4.6万人。自主创业成功5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五个100%”目标全面实现。学前双语幼儿园覆盖66.8%的行政村(居)。高校理工农医类专业达60%以上,建设西藏藏医药大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启动新一批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建设“互联网+教育”国家示范区,38.9%的学校实现智慧教育覆盖。
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进步。启动县域综合医改,推进县乡一体化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在96个乡镇开展基层巡回诊疗。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带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覆盖20%以上医院。加快推进藏医药产业发展,建成3个国家级藏医区域诊疗中心。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完成9万人次妇女“两癌”筛查。结核、肝炎等疾病筛查防治全面落实。包虫病综合防治三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兑现了决不把包虫病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新业绩。加大公共文化有效供给,“书香西藏”建设稳步推进。强化县(区)艺术团发展的制度和资金保障。各级开展惠民演出近7400场次。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1%和98.6%。非遗传承保护持续加强,贝叶经保护利用、布达拉宫古籍文献项目有效实施,新增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全民参保深入实施,推进城乡医保统筹,各类社会保险参保达到658万人次。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提标政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18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人均555元,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农牧民大病保险保费分别提高到人均72元和33元。实现西南片区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建立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启动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机制。建设保障性住房3.9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4万户。
安全应急得到新提升。墨脱县6.3级地震、错那县5.6级地震高效处置。开展38个县地质灾害普查。制定藏面、甜茶加工规程及监督管理制度规范。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97.6%、99.2%,“四个最严”要求有效落实。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划定36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7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人工种草11.7万亩。农牧业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新增合作社近5000家。白朗县获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全面落实安全饮水项目。改造户用厕所57850座,建成公厕1913座。实现行政村邮站全覆盖。行政村4G网络、光宽网络覆盖98%。74个县(区)实现油路全覆盖,又有22个乡镇、669个行政村通了硬化路,群众“出行难”进一步缓解。
边境建设持续加强。制定专项规划方案,加快改善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建成玉麦幸福美丽边境小康乡。边境小康村全部开工,建成153个,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一二线边民补贴分别提高到4700元和4500元。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道路、桥梁、供排水等市政设施加快改善,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69%。推进26个特色小城镇示范点建设。芒康曲孜卡乡、普兰巴嘎乡等7个乡镇列入全国特色小城镇培育名录。
区域格局加快完善。藏中经济圈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青藏铁路经济带和川藏、滇藏、新藏公路经济走廊建设扎实推进。
推进美丽西藏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良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深入实施,生态领域投入增幅20%以上。全面开展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城镇绿色建筑面积达428.2万平方米。日喀则珠峰保护有新举措,拉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进展顺利,那曲科学植树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防沙治沙、“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持续开展。新增造林130.7万亩。有条件的地方消除“无树村”“无树户”“无树单位”的目标任务全部提前完成。
环境监管与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45项整改任务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对象扩展至区直部门和市(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有序推进。改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利民与示范创建深入推进。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各类奖补资金97.7亿元。累计命名自治区级生态县17个、生态乡镇213个、生态村2373个。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巩固。落实“以防患于未然为原则做工作、以防止出大事打基础做准备、以敢于担当落实责任为标准看干部”的要求,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维稳任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稳步实施。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3.5%,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8.1%。
民族团结基础不断夯实。丰富载体方式内容,深化宣传教育,进一步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4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0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家表彰。日喀则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洛隆孜托镇、巴青县中学等5家单位被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两路”精神纪念馆被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进步教育基地。越来越多区外群众来藏兴业创业,1730名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
责任编辑:益西旺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