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支持IPV6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西藏新闻 正文
6000到16000,来自阿里地区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影像记录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29日 11:07    浏览:

当清晨第一缕曙光照亮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时,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就已经早早起床,准备到村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各个作业点转一圈,看看合作社的运行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1.jpg

由于草场面积小、资源缺乏,曾经的抢古村是改则县有名的贫困村。2014年,尼玛顿珠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6000多元,86户301名群众里,贫困户就有21户60人,占到了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还有十几户是绝畜户,只能靠国家政策补贴勉强维持生活,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能力。

2.jpg

贫困户拉宗,独自抚养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虽然国家给她家盖了安居房,但家里没有牲畜,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母子三人就睡在垫子上。每次去拉宗家里,看到她们面黄肌瘦的样子,尼玛顿珠都难过得想流泪,也更加坚定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

为了解决抢古村的贫困问题,尼玛顿珠反复思索,还外出考察学习,参考了很多其他牧区的做法,萌生出了实施联户放牧、开办集体经济的想法,这样可以把劳动力从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放牧方式中解放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于是,他带着十几名有想法的群众开办了集体茶馆和修车厂,收入比以前单纯的放牧提高了很多,并且提高了大家发展产业的意识。

抢古村的成绩吸引了上级的目光。2015年,阿里地区在改则县进行牧区改革试点,县里把抢古村列为全县牧区改革试点村,这让尼玛顿珠的信心和干劲更加十足,着手准备成立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社。

3.jpg万事开头难。虽然尼玛顿珠自己有信心,可是过惯了传统放牧生活的群众却不一定都能接受这个新事物,甚至有些村干部也对改革抱着怀疑态度。为了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他组织召开班子会议3次、党员会议2次、村民大会7次,翻来覆去地跟大家讲改革的好处。对于有些思想比较固执的群众,他便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个个地上门宣传教育。

抢古村有的牧业点离村委会几十公里远,为了找到群众,尼玛顿珠便骑着家里一辆旧摩托过去。由于骑车技术不好,加上牧区的道路状况很差,他经常摔倒。每次回家处理伤口的时候,妻子总是心疼地责怪他,叫他别去了,但他坚定地告诉妻子:“只要有一名群众的思想工作没做通,牧区改革就搞不起来,所以我必须亲自去做工作。”

微信图片_20200529110930.jpg

还有的群众对尼玛顿珠的来访不耐烦,态度很差。村民桑杰旦增自己每年打工有一万多元的收入,担心进了合作社受到村里的约束,始终不支持改革。尼玛顿珠连着去他家里三次,最后对方不耐烦地跟他吵了起来,让尼玛顿珠倍感委屈,甚至差点流下了泪水。

尼玛顿珠没有放弃,在他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的坚持下,全村群众基本同意改革了。2016年,抢古村71户256名群众通过牲畜、劳力、资金和草场四种方式入股,成立了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社。

在改则县财政出资担保下,合作社贷款210万元,整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资金30万,成立了砂石场、农牧民施工队、象雄半细毛羊养殖基地等经济实体,又把过去集体所有的商店和野血牦牛繁殖基地扩大了规模,牦牛数量由74头增加到314头,象雄半细毛绵羊数量由403只增加到803只。

合作社致力于实施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种改良、转移劳动力就业、开展多种经营,搭建人人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的平台,确立了劳动力统一安排、草场统一管理、畜产品统一购销、经营收入统一分配、无劳动力和孤寡老人统一供养、在校生统一记分的“六个统一”模式,全村劳动力在合作社的安排下,或是联户放牧,或是到各个经济实体务工,以记工分的方式,年底结算工钱。

守得云开见月明。牧区改革的巨大成效在短短时间内就充分体现出来,2017年,抢古村2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比计划提前三年实现整村脱贫,到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000元。

拉宗通过在合作社放牧,分红2万元,家里添置了床、柜子、桌子、洗衣机等好几样家具家电。桑杰旦增和妻子各自分红25000元,全家总计收入5万元,他竖着大拇指对尼玛顿珠说:“书记果然没有骗我!”

2019年,抢古村阿里地区农村改革第一村村史馆建成投入使用,设计了“信仰之光”“党建之帆”“改革之路”“新旧之别”四大展区,集中展示全村牧区改革成效。尼玛顿珠自己也获评全国“改革先锋”,赴北京参加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只要坚持,梦想总会实现。今天的抢古村,集体经济如火如荼,群众收入节节攀升,已经做好了准备,与全国一道共同步入小康社会,谱写一曲曲牧区改革更加波澜壮阔的华彩篇章!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