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房子基本是个‘空壳子’,家里没什么像样的家具。房子虽然宽敞,但冬天很冷,只能挤在一间屋子里。”说起往事,加央拉姆有些羞涩,不愿提及。2016年,洛扎县拉郊乡拉郊村的加央拉姆家除国家政策性补贴外,没有其他经济收入。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当地政府通过精准识别,把加央拉姆家确定为拉郊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加央拉姆家的情况,拉郊乡和拉郊村的干部动员加央拉姆的爱人旦增尼玛学驾照,跑运输。
在驾校经过6个月的学习,旦增尼玛顺利地拿到了驾照。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加央拉姆家贷款10万元买了一辆货车,加入到村里的运输队。
“活儿都是运输队安排好的,我们只要开好车就行。”旦增尼玛告诉记者。
在解决旦增尼玛就业问题的同时,拉郊乡安排加央拉姆到拉郊乡温室大棚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
为了改善乡(镇)干部群众的生活条件,党和政府在各乡(镇)建设了温室大棚,拉郊乡利用温室大棚建立了“培训基地”。
“当时,乡里从四川绵阳请了两名技术员教我们种黑木耳,带领我们发展特色产业。”加央拉姆说:“种黑木耳很难,从消毒到菌种培育,每一步要求都很严,稍微有差错就有可能失败。”
虽然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很吃力,但吃够了缺乏劳动技能苦的加央拉姆不愿错过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咬牙坚持下来,加央拉姆学会了黑木耳种植技术,并于2017年被确定为拉郊村的科技特派员。
作为科技特派员,加央拉姆每年能领到五六千元补贴。她说:“补贴每年都在涨,刚开始是每年5000元,去年涨到了6000元,听说今年还要涨。”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2017年,加央拉姆家摘掉了“贫困帽”,实现了“脱贫梦”,过上了好日子。
2018年,在边境小康村建设政策的帮助下,拉郊村59户人家全部住进了“小康房”。加央拉姆告诉记者:“小康房”由政府承担造价的70%,群众自筹30%。他们家4口人,200平米的“小康房”造价40万元,家里只出了12万元。
走进加央拉姆家,宽敞的院子,独具特色的藏式装修,独立厨房、独立卫生间,好似别墅。客厅的藏式吊顶,实木藏式沙发、茶几、电视柜,加上大彩电、大冰柜、大吊灯,让人感觉有些富丽堂皇。此外,屋内还铺了木地板,安装了热水器,现代气息浓厚。加央拉姆告诉记者:“现在住的房子跟过去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居住条件改善了,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加央拉姆告诉记者:“买第一辆货车的贷款早就还完了,买第二辆大型货车欠的20万元贷款也于去年还完。”
现在,旦增尼玛开货车一年收入14万元,加央拉姆在村里的温室大棚务工一年收入将近两万元,经济收入达到了拉郊村的中等收入水平。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目前拉郊村建起了5个温室大棚,带动30户85名群众增收。“在温室大棚上班,一天收入150元,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增收,大伙儿都很高兴,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加央拉姆说,“今年我们培育了两万个黑木耳菌包,如果长势好、销路好的话,收入会更高。”
从“脱贫路”再到“致富路”“小康路”,在精准扶贫等政策的帮助下,像加央拉姆一样的村民,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了靠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对于未来,加央拉姆满怀憧憬,她说:“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老百姓的好日子会越过越好。”
责任编辑:刘琳琳
上一篇:
斯朗旺扎: “我要开着火车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