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芒康县德吉康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干净整洁的小区内,一排排楼房整齐排列。这是昌都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它地处嘎托镇加它顶村,毗邻214国道,距县城3公里,紧邻产业园区;共入住搬迁群众1499户10989人,涉及芒康县14个乡镇。
住进新居,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也仅仅是开端。搬迁后,群众的生计问题怎么办?这是搬迁群众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早在安置点选址和前期规划时,芒康县就做好了就业市场与搬迁群众“双向调查”,通过产业、技能培训、政策保障、自主创业等措施,为搬迁群众谋就业之法,保证每一户都至少有一人就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德吉康萨安置点,记者听到许多搬迁群众讲述就业的故事。
“内外互补”增收有望
搬迁群众布嘎说,2年多前,他一家九口人还生活在帮达乡邦达村,全家仅靠10.7亩地维持生活。如今,他的新家在安置点5区一栋一单元2楼。
这是一套140㎡的房子,屋内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藏式家具一应俱全。“光是打造柜子就花了1.3万元,藏式绘画花了3000多元。”布嘎高兴道,安置点还建有配套的便民服务中心、卫生院、幼儿园、小学、商业楼、派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聊起新家的生活,布嘎不见丝毫愁绪。“家里9人,8人能领到低保补差金,去年全家领到了23800元。还有5个生态岗位,一年有17500元。”他掰掰手指告诉记者,“让我最开心的是,年轻人都找到了稳定工作。”
原来,自2015年布嘎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后,他的儿子儿媳都参加了各级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
搬迁群众在芒康县德吉康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居内。
2019年上半年,大儿子四朗扎西在芒康县政务服务大厅找到了工作——保安。“虽然每月只有2100元的工资,但不淋雨不晒太阳,比以前强多了。”对于这份工作,四朗扎西十分珍惜,每天按时上下班,尽全力做好职责内的所有事。
就在大儿子找到工作不久,布嘎家就业的喜讯连连。二儿子四郎旺堆成功应聘县环卫队,他的工作是开垃圾清运车,每个月也有2000多的工资。接受过厨师培训的儿媳其美卓嘎,则在德吉康萨小学应聘上了厨师。
安置点管委会负责人旺扎介绍,目前安置点社会兜底政策实现全覆盖,4374名搬迁群众长期就业,实现了一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的目标。同时,通过统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跟踪服务,累计培训4722人从事服务员、保安等服务行业。
勠力同心斩穷根
随着陆陆续续进店用餐的顾客增多,老板娘曲珍一刻不得停闲。做饭、煮面、倒茶、收拾桌子……
在德吉康萨安置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家庭不少,曲珍两口子则是出了名的肯干。
2018年4月,曲珍一家通过易地搬迁政策到了新家。虽有面对未知的惶恐无助,但他们选择勇敢的“搏一搏”。
2019年初,曲珍用从银行贷到的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在安置点便民服务中心外开起了一家甜茶馆。起初,她雇了一个厨师。一年中,曲珍学会了做甜茶、藏面、炒饭、盖浇饭。今年厨师辞职后,她一个人撑起了甜茶馆,老板娘、厨师、服务生都是她。
“门面房是扶贫产业项目。房租不贵,一平米每月租金10元。”曲珍抽空说,“用餐的客人大多是安置点的群众。生意还不错,一个月能有五六千的收入。”
这时,曲珍的丈夫,在县城开出租车的拉桑急匆匆走了进来。他回来帮妻子搭把手,客串一下服务生。
早就会开车的拉桑,在老家帮达乡加尼顶村时却不能一展所长。
自搬迁后,他也从银行获得扶贫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加上借的4万多,买了一辆小货车,给人拉货。随着生意的减少,拉桑及时转行,到县城开起了出租车。
他笑着说,“整个县城只有40辆出租车,生意还不错,基本上每月能挣5000多元。”
除了收入稳定,让拉桑两口子更高兴的是,家里孩子能就近上学。相比以前家里到学校4公里的路程,而今德吉康萨小学就在门口,方便多了。
短短两年时间,曲珍家的转变之大,以至于不熟悉的人都不敢确认他们家以前是建档立卡户。
跟曲珍家一样,搬迁群众做生意的还不少。如从宗西乡宗西村搬迁来的格吉多吉家,开起杂货店,月入近3000元;来自帮达乡毛尼村的旺堆家,用搬迁前卖牲畜的3万元加5万元贷款,开起了果蔬店,每月能挣4000元……
“泥腿子”变身“产业工人”
在芒康县京藏联合科技建材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33岁的四郎措姆正忙碌着。先用游标卡尺在木板上标出刻度线,然后用小刀按刻度线划过,随后把木板按划痕折断……
上班一个月的四郎措姆早已成了熟练工。“工作比较简单,我5天就适应了。厂里还包午餐,我很满意。”她高兴地说,“这是梦寐以求的美事,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过。”
第一个月,四郎措姆领到了3500元的实习工资。根据公司规定,实习期2个月,从第三个月起她的工资将涨到4500元。
四郎措姆是众多搬迁群众在芒康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上班的一个缩影。他们依托园区,在政府的组织下实现就业,从“泥腿子”变身成“产业工人”。
距京藏联合不远的是芒康县央卓实业公司。这是一家产业扶贫公司,固定帮带30名贫困群众,扎西卓玛就是其中的一员。
从嘎托镇火拉村搬迁过来后不久,扎西卓玛就到央卓实业上班了。如今,她负责给加工好的食用菌进行包装,每月能领到3000元的工资。
而桑杰杨培和扎西表兄弟俩,则是园区的“新人”。目前,他俩在沃福农副产品公司打临工,每人每天150元。虽是临工,但公司承诺投产后优先录用他们。
桑杰杨培的两个哥哥仁增多杰、扎西曲陪都在昌都打工,去年每人为家里增收1万多。略显稚嫩的桑杰杨培兴奋地说,“比起哥哥们四处打工的不稳定,我更喜欢在厂里上班。现在我要做好成为一名工人的准备。”
目前,园区已入驻实体企业77家,开工建设43家,投产26家,实现1821名贫困群众就业。同时,园区内的扶贫产业项目,在过渡期安置期间将产业收益的2.5%,用于搬迁群众效益分红。
有就业有收入,就有稳定的幸福。德吉康萨安置点每个搬迁家庭至少1人成功就业,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这个家庭看到了“曙光”。千家万户的小曙光,汇聚成了安居乐业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上一篇:
扎巴旦增:探索出一条非遗产业惠民路下一篇:
达孜区人武部开展征兵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