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拉萨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一座座墓碑无声诉说着墓主人生前的光荣事迹。“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人民公仆、领导干部的楷模、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的陵墓也建在这里。
两度离乡:
他将生命永远留在阿里大地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山东聊城人。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到西藏以后,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岗巴县委副书记,任职的3年中,足迹遍布全县的乡村牧区。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孔繁森二度赴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4个月又一次走遍拉萨的学校,为群众解决了教育、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他每次下乡都把随身携带的医疗箱装满常用药,回来时药箱已空,这些常用药虽然治不了疑难杂症,但是对当地牧民来说,常常拯救他们于性命攸关之际。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面对这个决定,孔繁森毅然决然选择了留在西藏。1994年,为了发展阿里的边贸、旅游等潜力产业,他带队亲赴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1月1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将生命永远留在了阿里大地。
深情怀念:
“爷爷包的饺子最好吃”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英和5岁的贡桑。当年7岁的男孩曲英现在已经是一名成熟的新闻工作者,据曲英介绍,他的亲生妹妹贡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自治区文化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爷爷当年对我们非常好,带我们回阿里以后,帮我们在阿里地区噶尔县小学(现为噶尔县孔繁森小学)入学。当时我是三年级,妹妹贡桑才一年级,每天早晚,爷爷都会接送我们上学放学,回家后给我们做饭、洗衣服,照顾我们就像照顾亲生孩子一样。”时隔多年,再回忆起孔繁森,曲英几近落泪,“我到现在还忘不了他给我们包的饺子那种好吃的味道,白菜猪肉馅儿剁得精细,饺子皮擀得也很薄,我们在餐桌边看着爷爷一个一个地将饺子包好,再下锅煮熟端给我们吃,那种味道毕生难忘。”现在在曲英的家里,还有当时一家人用过的盘子和碗,上面的小缺口记录着一家人幸福而又短暂的两年相守时光。
谈及自己的入伍经历,曲英表示,爷爷工作之前也曾参过军,所以自己也想去部队锻炼,终于圆了军营梦。从部队转业以后,曲英从事保安工作,过了几年,意识到自己文化水平不够,又通过深造获得本科学历,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新闻工作者。
1976年5月7日,孔繁森在高唐县公社“五·七”红校开学典礼上。 孙树远 摄
责任编辑: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