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8日,《西藏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开展学习宣传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决定》,并刊发2.7万字的长篇通讯《西藏人民的公仆——孔繁森》。《决定》写道,孔繁森同志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忘我工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谦虚谨慎、艰苦朴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扎实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世界屋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孔繁森精神:屹立雪域高原的不朽丰碑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全文
讲述
柴腾虎:把思念化作火种
1994年隆冬,狮泉河镇气温零下30℃。一辆绿色吉普在雪原上颠簸,后排坐着时任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副驾驶是时任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柴腾虎。
(图片由柴腾虎本人提供)
有一次,他们去日土县调研的时候,车轮陷进雪地7次,孔繁森脱下军大衣垫在车轮下,车子才能继续前行。柴腾虎第一次理解了什么叫“同甘共苦”。
一个月后,孔繁森因公殉职。追悼会上,柴腾虎含泪写下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这一写,就是30年。
从1995年起,每年11月29日,柴腾虎都会出现在山东聊城孔繁森墓前。2022年虽因疫情受阻,但次年清明他便补上了那一次鞠躬。“不为别的,就想告诉他,我们没把他忘记。”柴腾虎说。
为了这句“没忘记”,他跑遍孔繁森第一次援藏的岗巴县、抗震救灾的墨竹工卡县、遇难地新疆托里县,拍下了上万张照片、整理百万字笔记,出版《阿里三部曲》《永远的孔繁森》(之一、之二),累计向西藏图书馆、阿里地区档案馆等单位捐书3000余册。
据统计,30年来,柴腾虎已在10多个省市作报告120余场,听众超过15万人。
“讲”之外,他还在“做”:组织救助被拐卖的藏族少女、支持由孔繁森抚养长大的曲英和贡桑在家乡开展大型公益慈善活动、慰问阿里噶尔县和拉萨林周县的孤寡老人……
2025年4月和6月,70多岁的柴腾虎第30次、第31次进藏。清明节那天,他照例和孔繁森的生前好友一起来到拉萨烈士陵园孔繁森墓前。当把还冒着热气的山东饺子摆放到孔繁森墓前时,柴腾虎再次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这天,是柴腾虎为自己老父亲办完葬礼的第5天。
在拉萨,他向西藏图书馆、西藏大学和拉萨关帝庙捐赠图书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日喀则:到地震废墟上慰问受灾群众,举办几场报告会,又去看望孔繁森生前秘书阿旺曲尼的家人……
6月份,他带着孔繁森朗诵团来到西藏大学,为学子献上一场动人的情景演出;去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作报告、开座谈会……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柴腾虎常把孔繁森的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他看来,30年巨变,数字最直观:1994年阿里地区生产总值不足3亿元,2024年突破180亿元;1994年狮泉河镇只有一条土路,如今机场、宽大的柏油路、漂亮的街道,织成立体交通网;1994年阿里地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2024年突破2万元……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精神接力。”柴腾虎说,如今的阿里干部,大家比的是谁跑的项目多、谁解决的群众困难多,“这就是孔繁森精神的时代回响”。
采访结束后,柴腾虎从背包里掏出一台老式录音机,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1994年孔繁森在狮泉河镇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录音,沙沙的电流声里,那句“我们就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往好里过”依旧铿锵有力。
30年来,他把对一个人的思念,化作照亮千万人的火种。
这火种,正在祖国大地上熊熊燃烧,生生不息。
王安邦:传承遗志的30年跨越
“孔繁森同志在去世前写下关于阿里地区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计划书,30年后的今天,阿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阿里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安邦感叹说。
1994年11月25日,50岁的孔繁森写下12条愿望:修机场、筑天路、联电网、活边贸、兴旅游、强教育、提医疗、护生态……30年后,这份浸透体温的清单,已化作“世界屋脊”上的壮美答卷。
“孔繁森同志曾疾呼阿里需要机场,2010年昆莎机场通航,结束了阿里地区无航空运输的历史。”王安邦介绍说,现在,新藏公路完成升级,G4218昆莎机场高速冲刺贯通。
在普兰县崭新的唐嘎边贸市场,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让前来购物的游客目不暇接。王安邦说:“孔繁森同志力推发展边境贸易,现如今,普兰口岸恢复国际一级公路口岸功能,增设为药材进口边境口岸。”当前,普兰唐嘎边贸市场有228家外商常驻,2024年进出口总值2740万元,2025年上半年再增156%,千年古道变身“国际走廊”。
因为下乡途中经常给百姓送药,孔繁森被老百姓称为“药箱书记”。“当年孔繁森背药箱下乡的牧区,如今早已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王安邦介绍说,如今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冲刺“三甲”,“过去骑马2个小时才能找到医生,现在家门口就能拍CT了。”
在遗愿中,孔繁森强调“保护生态才能实现永续”。30多年来,阿里把生态文明写进发展基因,1288万亩公益林纳入国家管护,金丝野牦牛栖息地扩大12.49万亩;狮泉河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塔尔钦旅游集镇环境整治全面完成;义务植树31万株,封育造林3.47万亩,荒漠长出“绿色银行”。
狮泉河畔,雪山依旧,却换了人间。孔繁森当年写下的12个愿望,已化作一条条“天路”、一座座电站、一片片绿洲、一张张笑脸。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的誓言,被新一代阿里人以行动续写。2024年末,阿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万余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地、县两级供氧、5县集中供暖、7县撬装加油站相继落成。
王安邦说:“我们将继续弘扬孔繁森精神,以改革思维、法治方式,把阿里建设成为雪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珍贵影像
图为1993年,孔繁森(右五)在阿里下乡。(资料图片)
图为1968年的狮泉河镇。(资料图片)
图为2023年的狮泉河镇。记者 洛桑旦增 摄
图为孔繁森(右一)生前照片。(资料图片)
图为孔繁森生前照片。(资料图片)
图为边坝县中学福建援藏教师(左一)与当地师生进行交流。记者 次仁平措 摄
图为浙江援藏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4500智能温室工作人员在劳作。记者 洛桑 摄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Fy-Jm2slpNTApYWmgMm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