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支持IPV6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阿里新闻 正文
群山披绿换新颜——阿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亮眼答卷
文章来源:天上阿里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7日 18:30    浏览:

在十月的阿里,虽已入仲秋,却无半分萧瑟。狮泉河畔,红柳与班公柳绿意正浓;昔日荒芜的山坡,也悄然披上层层绿装。“今年的阿里,绿色比往年更多了”“‘十一’来到这里,和我印象中的阿里完全不一样”——这些由衷的感叹,正是阿里地区近年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阿里地区持续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北山绿化、生态修复与沙化治理等重点任务,不断厚植高原生态底色。截至目前,全地区累计栽植各类苗木344.19万株,播种草籽1.11万公斤,苗木整体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大力实施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防沙治沙等工程,累计完成造林9.12万余亩,推动城乡绿化同步提升,全民绿化意识日益增强。

为补齐“缺林少绿”的人居环境短板,2024年,阿里地区进一步强化系统治理思维,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推动绿化工作与国土空间规划、林草保护等专项规划深度融合。通过因地制宜编制《阿里地区狮泉河中游生态修复规划》与《阿里地区国土绿化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构建多维度生态绿化体系的阶段性路径。

“根据规划,到2027年底,全地区力争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34万亩,树木成活率保持在85%以上,建成2至4个苗圃基地、2个生态公园,修复3处国家重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施6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为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坚实的项目与资金支撑。”阿里地区林业和草原局综合业务科科长宗吉介绍。

如今的阿里,早已告别“风沙满天飞”的旧日景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风沙天气大幅减少,区域小气候特征更加明显。与1994年相比,狮泉河镇年大风天数明显下降,无霜期由83天延长至322天,年降水量由76.5毫米增至82.4毫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涵养能力持续增强。盆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草原植被盖度稳步提高,沙地生态系统实现了从“退化”到“恢复”、从“破碎”到“稳定”的历史性转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