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中支始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阿里地区社会信用体系,护航阿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打击失信行为的“利剑”品牌。积极参与制定实施《阿里地区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办法》《阿里地区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管理制度的通知》,以劳动用工、工资支付情况为标准,完成全辖300余家企业诚信等级评价;参与联合惩戒,制定《阿里地区劳动保障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监管,对拖欠行为达到相关标准的失信企业,与地县财政、发改委、住建等有关部门联合,在融资贷款、市场准入、评优评先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直接取消阿里地区参与项目建设资格。截止2018年底,全地区共处置失信案件81件,已调解81件,成功帮助650名农民工追回工资1848.2万元。
助力精准扶贫的“攻坚”品牌。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的原则。主导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向更深层次发展,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信用评定工作。目前,共评定信用县5个、乡(镇)35个,村135个。带动建立信用档案农牧户15630户,农牧户信用档案建档率为79%,有贷款需求建档立卡贫困户3731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覆盖率达90%,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10.59亿元,基本做到“应贷尽贷”。三年来,全地区累计4县摘帽,4418户1621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8.3%下降到8.3%,降幅近19个百分点,荣获全区年度脱贫攻坚工作综合评价优秀地市称号。
扶持小微企业的“普惠”品牌。全力实施金融撬动战略。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争取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政策,着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强化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提升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继续推进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作为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促进金融创新、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的重要手段。截至2019年4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9.69亿元,比年初增长0.31%,同比增长30.11%;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38亿元,比年初增长7.81%,同比增长1.03倍。
宣传诚信文化的“领军”品牌。在全辖区大力创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良好信用环境。借助地区主流媒体、公众平台、“6.14信用记录关爱日”等构建诚信文化宣传长效机制,并借助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设立农村征信知识宣传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农村诚信宣传。做到“电视有画面、电台有声音、报纸有文字、橱窗有海报、路口有横幅”的全覆盖。近年来,累计为辖区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培训5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基本完成“一地七县”的全覆盖。
维护金融安全的“坚盾”品牌。已建立健全征信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成立阿里地区征信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岗位职责,压实征信信息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对接入机构的监管力度,借助技术手段对接入机构日查、月查、季度自查、年度自评等非现场监管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及时识别风险隐患,以风险为导向,运用现场检查手段,严肃查处接入机构违规事项,堵塞安全管理漏洞。同步强化征信场监管,大力清理征信乱象。截至目前,阿里地区没有因征信息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