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鲁玛仁布措、吉嘎措、卡庆措组成藏西地区最大的“盐湖”,后被称为“章仓三湖”。盐湖乡当地群众就依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将采集的自然盐装入羊毛编织袋,运往阿里普兰、日喀则、印度、尼泊尔等地,换回糌粑、砖茶、布匹等日常所需的物品,逐渐就形成了久负盛名的“盐羊古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羊古道”早已失去了原有的运输价值,而化作人类历史上的一道遗迹。但盐湖乡羌麦村采盐的故事却依然存在。
转眼,又到了夏季采盐的时候,75岁的布玛尔带着工具和村民们一起来到盐湖。阳光下的结晶体像亮晶晶的雪花,厚厚地铺满了湖面,几乎一眼望不到头,布玛尔选好了今天要采的地方,用铁锹一铲子一铲子将盐粒装入袋子,一天可以装三四十麻袋的盐粒。
“按照采盐的难易程度,一袋盐可付给我们9块到15块不等,一天下来,我能赚300多块钱。”布玛尔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是还是能干得动活,只要盐厂有任务,就一定会参与,今年已经采盐两次了,共赚了2万余元。
据盐湖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贡觉次仁介绍,盐湖乡羌麦村盐厂最早成立于2005年,2014年注册了“章仓三湖”食盐商标,依托传统的采盐方式,每年采盐量为500至800吨。
近年来,乘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快风车”,当地政府对历史悠久的“章仓三湖”进行深入调研,并作出对“章仓三湖”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的决定,于2018年将盐湖乡粗盐巴加工厂确定为扶贫产业项目,2015年至今先后投入365.63万元对粗盐巴加工厂进行升级改造。
目前,盐湖乡粗盐巴加工厂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配置热风干机1台、破碎机1台、皮带输送机1台、包装机2台,采盐量从原来的500-800吨增加到如今的3000吨。
为了便于销售、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盐厂采取礼盒包装、精包装、普通包装3种包装方式(礼盒装每盒60元、精包装每袋50元、普通包装每袋60元)投放市场。
粗盐巴加工厂通过不断摸索、不断改进,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采盐、储存、加工、包装、销售与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企业,同时打通盐产品对接关键环节,让特色盐湖的盐增颜值、升价值,带动更多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
2019年粗盐巴加工厂销售650吨,总销售额达47.6万元,纯收入19.7万元。带动132名贫困群众劳务输出、就业增收17.6万元,全村分红13万元,享受利益链接机制的36名贫困群众兑现创收资金6.12万元,带动132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
2020年,在克服疫情前提下,盐厂实现60万元劳务创收。盐厂与地区公路局签订800吨销售合同,实现销售额80万元。截止7月份,盐厂销售总额已达到102万元,销售总额较2019年全年增长114.3%。
“我们盐巴是有历史、有文化的,现在还成了带动群众致富的手段。下一步,我们继续将‘盐羊古道’的文化传承下去,并积极拓宽渠道、寻找销路,将‘章仓三湖’食盐推向更广处。”贡觉次仁信心十足地说到。
上一篇:
阿里边境村再现“军民鱼水情”下一篇:
班公湖畔的五代守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