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寒冬为藏西大地裹上一层银衣时,在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温暖的大棚里却丝毫感觉不到寒冷的气息,当记者来到这里时,只见来自左左乡的加布正在细心地给植株绕秧。从他熟练的手法来看,很难想到以前,他还仅仅是个只会放羊的牧区汉子。据了解,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是康乐新居的配套产业项目,总投资9000余万元,建设了215座温室大棚,解决就业近百人,群众在园区就业不仅能赚取不菲的工资,还能接受专业培训,学到种植技术。“我也是听乡亲说园区里能挣钱还能学技术才过来的,来了之后非常满意,一个月工资有6000元,实在找不到比这里更好的工作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多向老师学习,用自己的本事改善家里的生活。”加布乐呵呵地说道。
图为噶尔县左左乡群众加布在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西红柿大棚专心致志地打理秧苗。
加布的故事是阿里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代表了5年来阿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写照。
2016年脱贫攻坚启动以来,阿里地委、行署,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作为头等大事、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作风、最真成效,全力抓紧抓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着力在精准识别、投入支持、聚焦重点、发展产业、增强内生动力等方面下功夫、抓落实、求突破,统筹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助推脱贫攻坚,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坚实步伐,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措勤县依托电商平台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图为在措勤县特色产品线下体验馆里 顿珠(右)正热情地为客人介绍产品。
建立长效机制,减贫工作扎实推进
阿里地区地县乡(镇)三级均成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系统,组织召开71次行署专员办公会、61次指挥部会议、14次地区性大会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召开12次专题会议听取地县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编制完成“十三五”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扶贫工作规范性文件129个,形成了“1+9+N”的脱贫攻坚规划体系和配套措施体系,精准确定脱贫攻坚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制定出台了《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的规定》《扶贫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制度》等12项制度。瞄准小康目标有的放矢精准脱贫
五年来,阿里地区坚持正确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积极培育种养业、发展文化旅游业等扶贫产业,研究确定“十三五”时期产业扶贫项目85个,概算总投资14.06亿元。截至2020年11月底,85个项目全部完工,投入运营项目82个。共确定受益对象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3466人,截至2020年11月底,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受益贫困群众达7283人,实现人均增收1400元。
噶尔县扎西岗乡鲁玛村群众嘎玛拉姆今年不仅顺利脱贫, 还搬进了宽敞明亮的边境小康村新居。图为嘎玛拉姆与丈夫孩子在新居前合影。
阿里地委、行署切实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特别是生产资料处置和后续扶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合理布局安置点,科学配套后续产业,妥善处置生产资料,积极探索后续扶持帮扶机制,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整合资金11亿元建成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9年7月,规划搬迁的2101户7786人率先实现全部搬迁入住,在全区率先实现100%搬迁入住目标。共配套建设产业项目40个,与5593搬迁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2016年以来,阿里地区始终持续推进转移就业,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累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477期20896人次,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39255人次,劳务收入3.27亿元。
2018年以来,噶尔县累计举办餐饮培训、装载机培训、挖掘机技能培训、服装加工厂培训等各类培训20期415人,实现就业177人。图为狮泉河镇康乐新居群众在服装厂务工。
严格落实生态补偿,2016年以来,累计落实生态补偿转移就业岗位170414人次,累计兑现岗位补贴资金4.21亿元;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有劳动能力的9322人转为生态保护员实现稳定脱贫。着力强化教育扶贫。严格落实“三包”资助政策,惠及贫困学生99219人次,兑现资金3.6亿元,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全面落实保障兜底。2016年以来,累计兑现农村低保12988户34918人次5657.18万元,累计为2494人次特困人员兑现供养资金1959.56万元,累计为744人次孤儿兑现收养资金1178.06万元,特困人员有意愿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率均达到100%,累计为有困难残疾人15617人次兑现“两项补贴”资金2522.64万元。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大力实施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全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100%,五年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44987人、实现建档立卡群众签约全覆盖,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救治“三个一批”救治率达100%。统筹推进社会扶贫。民营企业主动参与精准扶贫。2016年以来,19家民营企业参与“十企帮十村”精准扶贫行动,落实帮扶资金3133.14万元,惠及8018人。大力实施援藏扶贫行动。2016年以来“两省三企”累计落实“十三五”援藏规划项目资金共计12.82亿元,安排援藏扶贫项目67个。连续4年开展援藏扶贫对接工作,落实“两省三企”计划外援藏扶贫资金10.16亿元,项目76个,助力阿里脱贫攻坚工作。
普兰县普兰镇西德村大力发展青稞产业,成立了西德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近百万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图为西德村群众欧珠桑姆(左)在西德稞原地食品有限公司里制作面包。
夯实工作基础 强化脱贫攻坚保障
2016年以来,阿里地区累计落实各类财政投入脱贫攻坚统筹整合资金38.8亿元。制定实施《阿里地区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方案》《阿里地区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办法规定,严格扶贫项目资金审查,严把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加快扶贫资金拨付进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健全专项金融扶贫机制,五年来累计为贫困群众8153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3.3亿元,为专合组织、扶贫小微企业等投放贷款5245万元。2020年落实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62亿元,惠及贫困群众4082户,为专合组织、小微企业等投放扶贫贷款1710万元,有效解决致富带头人、专合组织、小微企业筹措资金难和资金短缺等问题。
建立预警管理机制,持续开展防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制发《阿里地区2020年已脱贫群众及边缘户动态跟踪监测预警防返贫防致贫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监测摸底工作,全地区共确定监测对象339户1224人。深化开展“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81家地(中、区)直单位、1.4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群众2.31万人,帮助解决“三就”“两保”“六通”等实际困难1123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651件。
札达县底雅乡依托林果产业 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 图为即将竣工投入使用的底雅水果加工厂。
补齐基建短板,突破瓶颈制约“铲穷基”,大力实施“十项提升工程”,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发展基础条件。2016年以来,全地区实施“十项提升工程”项目共计2014个,投资300.99亿元。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出行难等实际困难。五载奋进结硕果,且看藏西展新颜。2016年以来,阿里地区累计减贫6183户2315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8.7%下降到0,全地区139个贫困村(居)全部退出,7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阿里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3818元,年均增长11.8%,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0261元,超出国家现行脱贫标准6261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阿里篇章正在这片土地生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