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边疆繁荣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围绕加强和创新边疆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并针对西藏工作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
阿里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西藏的最西端,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是我国生活环境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作为典型的高原边疆民族地区,全地区人口总量12.33万,国土面积337170平方公里(33.717万平方公里),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边境线长1400公里,与新疆交界线长1200多公里,通外山口多,争议区面积大,是国家安全屏障建设的战略要地, 确保边疆稳定、国土安全、国民安定的任务极为繁重。
阿里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随着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深化,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基层工作任务越加繁重。但基层党组织配套工作机制不健全、组织方式不完善,基层干部治理能力较弱、方法单一等,导致党建引领功能发挥不充分。此外,偏僻的地理位置,艰苦的生活环境,繁重的工作任务,多元的民族结构,分散的居住模式,这些客观条件也给阿里地区加强新时代基层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加强和创新边疆基层治理迫在眉睫。
探索边疆基层治理的“阿里模式”
为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边疆治理中的标杆引领作用,持续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阿里地区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谈话、大落实”活动,发现基层党建工作存在全而不精、多而不实的现象,缺少拿得出、看得见的代表性作品,难以精准引领边境基层治理新格局。“阿里地区地情复杂,推动服务精准投送、治理精准落地,打造一批强示范、能学习、可复制的党建引领边境基层治理典型示范点势在必行。”阿里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何兴茂介绍。
边疆稳则大局稳。立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边境形势,阿里地区聚焦实现“边疆稳定、边境和谐、边民幸福”三大目标,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引领,以藏西先锋·红色阿里党建品牌为抓手,坚持党建示范、共建强基、创建添翼,结合治边稳阿实际,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全地区范围选出13个有代表性的村(社区),大力实施“十三个第一村”示范样板工程,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方向引领、力量凝聚、政策落实等作用,进一步激活基层党建“红色细胞”、打通边疆治理“神经末梢”,逐步构建“党建驱动、干群联动、上下带动、整体互动”的边疆治理新格局,巩固党在高原边疆的执政基础,以驰而不息之功,引领边疆治理能力更强、机制更好、体系更全、根基更牢,用红色党建绘就美丽边疆和谐底色。
据介绍,阿里地区紧密结合维护稳定、生态保护、守边固边、军地融合、牧区改革、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打造,典型引领、系统推进,精心创建扎布村红色文化第一村、抢古村牧区改革第一村、多油村生态文明第一村、噶尔新村小康建设第一村、典角村守边固边第一村、甲岗村边境建设第一村、松西村反恐防暴第一村、乌江村拥军爱民第一村、托林社区旅游开发第一村、什布奇村兴边富民第一村、门东社区电子商务第一村、那普社区平安创建第一村、岗莎村集体经济第一村的“十三个第一村”,以少数示范、多数跟上,形成连点成线辐射面的集群效益,让边境群众从基层治理中获得更多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构筑祖国西南边陲千里党建红色长廊
守护好边疆,关键在党的坚强领导,关键在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阿里地区坚持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动,大力实施组织聚力、党员先锋、党建惠民、党建强边“四项工程”,总结推广“五边”“六零”“六联”等党建引领边境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军地联合开展“五共五固”活动,建立边防检查站、矛盾纠纷调处站、边民服务站133个,组建信息员、护边员、治安联防员和村治安联防队、民兵组织809个,让党员在边境建功、党徽在边境闪耀;鼓励边境群众贴边生产、抵边放牧、沿边巡逻,让每一个边民都成为宣誓主权的“活坐标”,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守边固边形态,在祖国西南边陲构筑最坚固最顽强的千里党建红色长廊。
乌江村地处班公湖西北部,边境线长达181公里,是典型的边境一线村,在这里拥军爱民是一道独特的最美丽风景线。走进乌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进村门楼上一副标语:“藏西先锋·红色阿里 拥军爱民第一村”。村党支部书记南加次仁介绍,乌江历来就有拥军爱民传统,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军地共建工作,2020年中印班公湖对峙发生后,党支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不计成本、不讲条件,第一时间组织村里的车辆、骡马大队和青壮年劳动力,帮助任务部队连夜运输后勤保障物资,为前线战士加油鼓劲,在边境线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军民朝夕相处、鱼水相依的生动故事。
普兰县毗邻印度边境。在海拔近5000米的定喀山口执勤点,负责人王所兵刚刚例行巡逻回来。这位皮肤黝黑的29岁小伙子介绍,检查点共有5人,他们每天都要进行巡逻,“严防死守”疫情,守卫好边疆的前沿阵地。普兰县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自印度疫情暴发后,普兰县委立即动员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党员先锋模范,在通往印度和尼泊尔的山口均设置了党员守边守卡检查点,增派了民兵和医生,筑牢防线,做到了边境线全堵、社会面全控。
34.5万平方公里边境国土上编制基层治理服务网格
边境地区往往地广人稀,群众居住高度分散。阿里地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0.36人,服务半径大、成本高,基层治理难度可想而知。为此,阿里地区着眼消除边境地区管理空白、服务盲区,持续加大干部资源下沉力度,完善地级干部包乡镇、县级干部包村(社区)、乡镇干部包作业组机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定点联系村(社区)、学校、寺庙制度;坚持因村择人、依人定村、人岗相适的原则,深化“六个一”(每村安排1名党建指导员、1名第一书记、1名公安或边防干警、1名大学生村官、1名经济指导员、1名乡村振兴专干)下沉模式,注重选拔优秀党员干部到情况复杂、维稳任务重、经济发展滞后、班子薄弱村(社区)任职、蹲点,补充基层治理骨干力量。各级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活动,持续深化党员包片包户包人“三包”责任机制,划分党员责任区,引导广大党员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心骨”和先锋队作用,形成急难险重“党员冲锋在前”的群众影响和口碑,提升党组织在基层的“能见度”和认同感,在细“治”入微中推动基层治理提能增效,真正把基层治理延伸到边境地区每一寸土地、每一户家庭、每一名群众。
位于革吉县城所在地的那普社区,紧贴自身实际,在基层治理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近年来,那普社区针对城镇辖区矛盾纠纷多、安全隐患多的实际,提出了创建“平安建设第一村”的想法,并发挥社区支部书记的威望优势,设立了“占堆调解室”,形成以“冷处理法”“事件剖析法”“亲情融化法”“事例教育法”为主的“占堆调解四法”,调解矛盾纠纷30多起,使社区邻里之间更加和睦,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同时在基层治理中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充分发挥、有效释放。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那普社区党支部书记占堆这样讲:“作为基层治理的‘领头雁’,我认为基层党组织要始终走在前列、示范带头,努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阿里各族群众的小康日子火红一片
边地不富,则边疆不稳,国防不固。边疆治理关键在于满足民生需求,适应发展需要。阿里地区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基层治理的重点,紧扣优势资源、产业基础,加大特色产业开发力度,创新公务服务延伸模式,探索社情民意沟通机制,激发群团组织活力,推动县县有实招、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近几年,阿里地区实施“党建富民强村”项目,昆莎乡奶牛养殖基地、日土县白绒山羊种场、藏香加工厂、林业种植基地等一大批产业项目落实落地,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走进“生态文明第一村”普兰县多油村,笔直的道路两旁,用白墙和绛红色饰边装饰的新居和“生态长廊”格外引人瞩目。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干部群众多年来接续奋斗,如今多油村的绿化面积达1700多亩,成为美丽阿里的招牌。村党支部书记达瓦次仁满脸喜悦地说:“多油村坚持基层党建与生态文明同频共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争当绿色先锋,推行‘10棵树计划’,组建幸福兴巴(意为‘农民’)公司,推动生态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群众增收致富有了可靠的保障,打心眼里替村里的群众感到高兴。”
坐落在噶尔河流域的噶尔新村,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快速,是阿里地区边境建设第一村。早在2005年,噶尔新村就建成了农牧科技示范园区。近年来,噶尔新村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实施人工种草、灌区工程、饲料基地建设等一大批增收致富项目,发展壮大康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群众的人力、农具、草场、耕地、牲畜等可利用资源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调配范畴,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社员实行绩效考核、按劳分配,2020年底群众人均年收入达到2.3万余元,远高阿里地区其他村居的平均水平。
民惟邦本,固本邦宁。截至2020年,阿里地区连续5年无重大政治性、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案件,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万元,较2015年增幅达1.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较2015年增幅达1.7倍。受访的阿里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今日的阿里,边疆繁荣、边城和谐、边民幸福、边防巩固、边关美丽,各族群众相亲相爱,犹如茶和盐巴,不断在阿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人间奇迹。”
初心映照新征程,藏西阿里党旗红。阿里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指示精神, 乘着“十四五”规划路线,扬帆起航,全力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打造边疆治理的“阿里样板”,全力推动阿里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