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支持IPV6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
  • 索引号:tgb/2018-00001
  • 发文字号:
  • 发文机构:阿里地区脱攻办
  • 名 称:脱贫路上广施策 喜逐颜开人人乐
  • 公文种类 :
  • 发布日期:2018-09-04
脱贫路上广施策 喜逐颜开人人乐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8-09-04 浏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阿里地委、行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意志,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坚持“梛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新建了阿里地区最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康乐新居。同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强基础”,让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立足搬迁建设,实现“搬得出”。为切实把康乐新居打造成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民生样板工程、精品工程,第一时间组建了阿里地区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地县乡三级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紧紧抓住“户型、配套、产业、就业、公共服务”五个关键点,紧紧依托中心村、小城镇、国省道、旅游沿线、园区和县城六个区位优势,统筹规划新村布局、居民设计、配套建设、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经多次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制定了占地面积940亩(其中高海拔生态搬迁预留地442.08亩)的“康乐新居”建设详规。统筹整合财政、援藏、社会帮扶和政策性贷款资金5.6亿元,建设75平方米、100平方米、125平方米及150平方米四种户型共714套(含配套设施),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共搬迁入住704户3063人,搬迁入住率达98.6%。

二、立足服务抓配套,实现“稳得住”。为确保“稳得住”,一是按照“就近、就地”原则,在康乐新居建设双语幼儿园1.34万平方米,开设大、中、小12个班,可容纳学生420人。该幼儿园2018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康乐新居253名适龄儿童全部实现入园上学;二是建设康乐新居警务站,配备警务人员5名,其中站长1人、干警2人、辅警2人,2018年6月全部到岗就位;三是修建了康乐新居医务室,配备了医生、护士各1名,有效解决了康乐新居搬迁群众就近就医问题;四是引进了地区纵横环卫物业公司负责康乐新居搬迁群众水、电、环境卫生等后期服务管理,确保了物业管理跟得上、后期服务靠得住;五是大力实施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均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种了包括樟子松、新疆杨、青海杨、班公柳等适宜高原生长的树种5000余株,草地绿化1万余亩。在中心地带修建了集文化、健身、商业、主题雕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广场,美化了市容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彰显了民族精神。

三、立足就业抓培训,实现“能就业”。阿里地委、行署立足易地搬迁群众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就业能力弱等实际,成立了地区技能培训公司,对康乐新居群众开展保安、装挖机操作、餐饮、汽车维修、电焊、砌筑工、汽车驾驶员培训近400人,同时结合各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3期。积极开发保安员、出租车驾驶员、酒店宾馆服务员、停车场收费员等就业岗位500余个,推荐到热电联厂、星里奥公司、人保财险等企业就业90余个。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安排800余人从事保安、保洁、服务、卫生等岗位,实现1户至少有1人就业。自主择业134人、自主创业29人,人均月收入均达到5000元以上,极大鼓舞了易地搬迁群众士气,坚定了劳动致富的信心、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四、立足致富抓产业,实现“可致富”。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阿里地委、行署始终将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立足当下、兼顾长远,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最优势资源让给贫困户,让贫困户有门路、可致富。一是实施了康乐新居沿街商铺、奶牛养殖、服装地毯加工等一批扶贫产业,通过就业和入股分红等措施实现异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将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划为康乐新居配套产业项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安排贫困群众就业岗位74个,实现增收150万元;三是从43家地直单位出租房屋资金收入中安排60万元,搬迁群众自筹14.8万元以入股分红方式,成立康乐新居合作社超市,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个,每月营业收入三万余元。(地区脱指办)

9月10日

阿里地区多措并举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2016年以来,阿里地区积极采取易地扶贫保安居、边境小康稳边疆、产业建设促增收、综合施策保民生、社会扶贫解难题多项举措,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489户894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6.6%降至16.4%。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08元,37个村(居)退出贫困村行列,噶尔县脱贫摘帽先后通过自治区第三方评估和国家第三方评估考核。

一、易地扶贫保安居

按照易地扶贫“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保障”的原则,依托中心村、小城镇、国省道、旅游景点沿线、产业园区和县城优势科学选址,在既符合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避灾要求,开工建设安置点30个,重点打造狮泉河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点。建成搬迁安置点25个,实现搬迁入住1297户5022人。阿里地区把产业发展作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点,投入产业发展资金9.1亿元,实施配套项目38个,覆盖搬迁人口3707人,开工建设项目29个,完工项目7个。同时,在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2亿元,建设扶贫综合楼、沿街商铺、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等产业扶贫项目4个,项目覆盖全部搬迁户,已解决就业岗位366个。

二、边境小康稳边疆

坚持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围绕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科学编制了4个边境县37个边境村5795户21353人、总投资21.4亿元的小康村建设总体规划。规划中,阿里地区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边防公路、产业、村容村貌等建设资金,重点推进边境小康村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建设,大力实施“十项提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边境小康村,让边境群众安居在边境、增收在腹心、安心守边防,吸引更多腹心地区群众向边境搬迁,让边境群众扎根边境、守护边境、稳固边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30个边境小康村,覆盖4423户16517人,投资16.5834亿元。

三、产业建设促增收

充分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群众意愿等各方面因素,两年(2016、2017年)共实施旅游服务、设施农牧、生态环保、建筑建材、文化、民族手工业等产业扶贫项目34个,总投资10.77亿元,完工项目8个,复工项目21个,完成投资6.77亿元。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投劳、扶贫项目分红、专业合作社带动,共实现产业脱贫3047人。在对各村经济合作组织情况进行摸底调研的基础上,阿里地区将139个具备一定资质、小弱散、带动力不强的村级经合组织整合成121个,扶持经合组织6个,解决资金408万元,基本实现一村有一个经营好、效益高、带动力强的经济合作组织,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拓宽了门路。

四、综合施策保民生

积极推动生态保护人员岗位更多地向贫困群众倾斜,共落实新增生态补偿脱贫购买服务和转移就业岗位31683个,兑现岗位补贴资金11089.05万元。在教育方面,两年来,全地区“三包”资助政策,惠及贫困学生达13348人次,资助贫困大学生673人次484.29万元,拨付贫困大学生自治区级资助金188.15万元,惠及407人次,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500万元。为增加就业率,阿里地区坚持岗位开发、就业培训、就业管理、就业服务,两年来共完成农牧民技能培训9114人次,其中贫困人口培训4437人次,转移贫困人口就业5772人,增收7300万元;组织贫困户劳务输出6193人次,创收6200多万元。阿里地区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两年累计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5528人次675.6万元,从2017年开始地区本级财政为困难残疾人补贴标准提高了200元。

五、社会扶贫解难题

健全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建立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村(居)干部脱贫攻坚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形成脱贫攻坚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145个村(居)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和派驻驻村工作队全覆盖。两年落实帮扶资金1601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6个,理清发展思路728条,制定帮扶措施2365个,解决农牧民群众“三就”“两保”“六通”等实际问题1693件,为贫困户办实事3926件,做到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部门不脱责。开展“十企帮十村”行动,落实企业帮扶资金161.5万元,带动1399名贫困群众劳务收入481.6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63个,实现252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对口支援阿里的两省三企“十三五”落实援藏扶贫项目40个、总投资5.8亿元。河北省计划外援助建设2个边境小康村,投资2.02亿元;陕西省计划外援助1亿元产业扶持资金,到位5000万元;阿里莲华之宝骨质瓷有限公司投资1.9亿元发展旅游文化艺术产业项目,解决了46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