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的改则县就在阿里的东部地区、藏北高原的腹地,是阿里地区面积最大的一个纯牧业县。这里每年冬季长达8个月,有记录的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多度,年平均气温-0.2℃,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平均气温也只有10℃左右,农作物很难种植,平时吃的蔬菜水果都是从内地经拉萨运输过去的……
但是有一位援藏干部,彻底改变了这里的干部群众吃不上新鲜蔬菜的现状。他就是阿里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改则县委常委、副县长段玉平,作为中国移动连云港分公司的一名援藏干部,2016年7月就来到了这里,三年来,除了休假、培训和学习以外,他从来没有出过西藏、没有回家,全年坚守岗位,在藏在岗率100%。

段玉平
无论有多难,都要让老百姓富起来!
改则县的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60%,县里至今还没有存活超过3年以上的树,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是国家深度连片贫困县。段玉平刚到改则时,因为高原反应睡不着,段玉平一直头疼,接连几天走路都觉得头重脚轻。但是,在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无论有多难,我都要让这里的老百姓赶紧富起来。”
看到他很难适应高海拔地工作环境,同事朋友都劝他,援藏干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就行了,没必要待在这种地方遭罪。但是段玉平的回答是:“援藏是上级安排的光荣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既然来了,绝不能当逃兵。”
条件艰苦不仅没让段玉平得过且过,反而让他产生了“更要抓紧时间干事”的紧迫感。除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外,他还利用一切机会主动为群众分忧解难。一方面深入基础调研了解群众实际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援藏资金,有效开展援藏项目。

段玉平在蔬菜大棚调研
想群众所想:让干部群众吃上新鲜蔬菜
稍稍适应了恶劣的气候,段玉平就开始走村入户了解情况。通过走访发现,有些群众竟然舍不得吃青菜。“当地吃的蔬菜基本是从内地运到拉萨,中转后再运到县里,菜价很高。”段玉平说,“尤其是冬天,县里只有土豆等根茎类蔬菜,有些基层干部都吃不上绿叶菜。”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急群众之所急。为此,段玉平积极争取资金,在上级的支持下,投入中国移动援藏资金1758万元建成了9个蔬菜大棚。2018年冬天,白菜、香菜、菠菜、茼蒿等棚产蔬菜陆续端上了改则群众的餐桌。
“干部群众都能吃上本地产的新鲜蔬菜,生活明显有了改善。”改则县干部曹枝清说,“自从县里有了蔬菜大棚,省了运输费用,这里的平均菜价下降了20%,一些蔬菜每斤能便宜1元左右。”

段玉平在蔬菜大棚调研
急群众所急:小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脱贫
糌粑是青稞炒熟后磨成的粉,是改则县群众的主食,但也成了段玉平挂念的事情。
经过多地调研,段玉平发现当时县里群众吃的糌粑都是从日喀则、山南等青稞产地买来的,不仅价格高,还不新鲜。为了让当地群众吃上新鲜的糌粑,在多方调研基础上,段玉平申请投入中国移动援藏资金,购入机器设备建成糌粑加工厂,把收来的青稞加工制成糌粑后再进行销售。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糌粑加工厂的作用日益凸显。“以前卖的糌粑每斤5元,现在刚磨好的新鲜糌粑每斤只卖3.8元,而且还是刚磨好的香味扑鼻的糌粑,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改则镇扶贫干部仓巴次仁说,“我们刚开业不到半年,加工厂就有8万余元收入,既解决了13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让群众吃到了新鲜的糌粑,我们正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
结对认亲戚:主动为群众分忧解难
除了完成援藏任务和日常工作外,段玉平还经常利用一切机会,积极主动为当地群众分忧解难。
米卓拉姆一家住在改则县城不足10平米的出租房里,因残疾没有劳动能力,丈夫也不在身边,还要照顾三个孩子(二女儿也是残疾人),每年除了2万元的草补,就没有额外的收入了,一家人的生活过的紧紧巴巴。大女儿其美卓玛已经上六年级了,懂事的孩子常带着2个妹妹沿街捡拾纸箱,拿回家生火做饭。
有一次上街,段玉平看到其美卓玛在街上捡垃圾,了解情况后主动与她家结成扶贫亲戚。段玉平每年都会给米卓拉姆家送去3000元的慰问金,逢年过节还会送一些鲜肉、蔬菜、米面油送过去。被其美卓玛亲切称为“段爸爸”。
在他的帮助下,过去性格自卑的其美卓玛变得开朗自信,她说:“段爸爸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光明,我很感激他。”

段玉平与结对帮扶亲戚米卓拉姆一家在一起(从左至右分别为米卓拉姆、“二女儿”、“三女儿”、段玉平、“大女儿”其美卓玛)
作为中国移动派出的援藏干部,中国移动是段玉平最坚实的后盾。如何管好用好中国移动三年6875万元援助资金,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推动改则县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成了段玉平考虑的头等大事。段玉平多次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讨论研究,确定了蔬菜大棚、糌粑加工厂、安居工程、冬季牧草购置等14个项目。“圆梦新居”社区建成后,199名贫困户从海拔4800米以上迁到社区。在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所在地,“康乐新居”投入使用后,上千牧民搬进了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