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牧区搬到康乐新居,他们真正实现了“拎包入住”!
39岁的扎西拉姆最早是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雄巴乡人,家里靠放牧为生,一年收入大约有2万元左右,生活很艰难,并且牧区没有水、没有电,水要去很远的地方才能接到。
2017年1月,扎西拉姆响应国家政策,和家人一起,搬到了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康乐新居,按照人头,分了150平方米的房子,每人25平米,她家一共有6口人。
扎西拉姆没有想到的是,新房子是独门独院的,一来就能直接入住,因为里面装修、家具、家电都是齐全的,水电也都通到位了,“可以说是‘拎包入住’,很激动。”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康乐新居是一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016年7月开始进行,占地900多亩,共花费5亿多元,当时计划搬迁714户牧民、2952人。2016年12月,第一批牧民入住,到了2018年9月,全部入住。截至目前,入住牧民714户、3295人,包括阿里地区改则县、革吉县、措勤县、日土县、噶尔县等5个县22个乡镇的牧民。
和扎西拉姆一批搬过来的,有214户牧民。搬到康乐新居之后,也宣告着她和此前的牧区生活说再见。
“最开始,我的心里也很忐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7月20日,扎西拉姆说,搬到新居后,在新居的门口,政府投资建了康乐新居服装、地毯加工厂,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
噶尔县政府出资、邀请有资质的第三方培训公司,传授给她和其他一起搬迁的95名牧民地毯服装技能,“厂里需要96名工人,我们以前都是牧民,没有任何基础,对设备一窍不通,培训了一年半的时间后,我们就能上岗了。”
现在,扎西拉姆是地毯厂的合同工,每天上午10时上班,下午1时下班,下午4时上班、7时下班,订单量多的话,会加班,按照绩效考核,一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
最方便的是,厂子就在家门口,走路上下班,10分钟就到了。距离家很近,能照顾到家里,有时候,还可以把孩子带到厂子里。扎西拉姆的有4个孩子,20日下午3时许,他最小的儿子丹珍还没有上幼儿园,跟她一起到厂子里,妈妈在忙活,5岁的丹珍和其他孩子们在一起玩。
到了下午4时,扎西拉姆将孩子送到不远处的幼儿园,她再回来上班,到下午7时去接孩子,一起回家。
“我坐在厂里子上班、不用日晒雨淋,我特别满意,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成为一名工人,”扎西拉姆说。
噶尔县康乐新居服装、地毯加工厂副厂长西热群培说,厂子是2017年6月14日投入使用的,建成裁剪、缝纫、编织、剪花、平毯、熨烫、洗毯、服装展厅、地毯展厅。之所以选择地毯和服装这个产业,是因为结合阿里地区当地特有的资源,羊毛原材料资源不用,而且品质非常好,另外,地毯和服装加工属于民族传统技能,国家投资2454万建造了这个厂,解决了96民牧民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西热群培说,康乐新居是陕西投入4000万参与援建的,此外,政府还投资3337万元,新建标准化康乐新居双语幼儿园,实现随迁子女入学率达100%;在康乐新居新建卫生站,配置3名医务人员,向群众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措施,为搬迁群众创新创业提供贷款。
厂主要生产地毯和服装,阿里地区7个县的学校校服都是这里生产的,2019年11月,陕西在杨陵区举办农高会,在陕西第九批援藏干部的促成下,他们带着自己的特色产品去杨陵参会,把阿里地区的特色推销了出去,“在农高会上,还卖出去了自己做的手工像,我们觉得特别骄傲,”西热群培说。
谈到未来,西热群培说,现在,他们的产品主要是线下销售,自己跑订单和业务,下一步,将会从线下走到线上,通过互联网,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
陕西第九批援藏干部李季秋说,随后,援藏干部也会继续帮助他们把服装、毛纺织品更多的带到陕西市场。
下一篇:
把陕西绿“搬”上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