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到陈志华时,这位措勤县达雄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正在距离乡政府110公里远的夏东村一个牧业组蹲点。此处位于措勤与仲巴两县交界处,海拔4900米,放眼望去,除了3户群众的砖瓦房外,苍茫的群山和枯涩的草原之间,看不到一丝活物的踪迹,空旷而寂寥。
“我们在这里给群众的牲畜打疫苗,开展巡诊工作,已经待了20多天,估计要待够40天才能回去。”陈志华笑着对记者说道,脸颊上绽放出与当地牧民几无二致的高原红。
20多天来,他和3名同事一直生活在两顶救灾帐篷里,晚上气温达到零下20多度,而且手机没有信号、吃饭没有蔬菜,别说洗澡,就连泡个热水脚都是奢望——这种对很多人来说实在有点难熬的日子,他却每年都要经历好几个月,早已是家常便饭。
2005年,陈志华从西藏农牧学院动物检疫专业毕业,分配到措勤县曲洛乡兽防站,就此成为西藏基层兽医队伍里的一员。面对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生活条件差等诸多困难,陈志华没有退缩,顽强地在乡里扎下根来。勤快的他不仅跨专业学习了兽医知识,成为了站里的业务骨干,又用了5年时间,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藏语,就此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人物。
每年,陈志华除了例行开展巡诊、为群众牲畜打疫苗外,遇到突发动物疫情,则要蹲点把疫情消除干净后,才能离开。而乡里开展草原补助、草场确权等其他工作时,陈志华也要参与,粗略算下来,他每年下乡时间至少在3个月以上,足迹走遍了曲洛、达雄2个乡的山山水水。
“那个时候乡里没有兽医工作车,我下乡要么自己骑摩托车要么坐群众的拖拉机,倒也挺有意思的,每家每户我都去过,跟大家很熟。”陈志华说,“我喜欢兽医这份工作,特别是下乡,让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兽医工作看似普通,却直接关系着群众家庭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发生动物疫情时,兽医就是群众眼中的“活菩萨”。几年前,曲洛乡雄玛村发生重大动物疫情,100多头牦牛患病,陈志华和同事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在仅死了十余头牦牛的情况下,彻底扑灭了疫情,将群众财产损失降至最低。
“离开雄玛村时,一个叫旦顿的群众,红着眼睛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舍不得让我走。”陈志华回忆道,“我想,也许这就是我从事这份工作的动力吧。”
2009年,陈志华成了家,妻子来到曲洛乡陪伴他,过上了幸福的二人世界。可惜到了2017年,妻子因病返回内地,他又成了独单一人。2019年,夫妻俩在林芝收养了一名藏族孤儿,取名陈林轩,如今由妻子带着,在老家四川乐至上小学。
2021年,陈志华被组织提拔到达雄乡担任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从事的还是兽医工作。“现在条件好了,下乡有车坐了,导致我的摩托车技术直线下降,”谈起变化时,陈志华如是说道,“还有就是每年要打的疫苗,从过去的3针变为了7针,工作量更大了。”
十八年里,陈志华全部的工作生活都在乡镇度过,成为措勤县基层工作时间最长的汉族干部,他参与过动物疫情防治十余次,亲手打过疫苗和耳标的牲畜累计超过20万头,有效守护了群众的财产安全,搭建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践行了一名兽医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做一件好事不难,一直做好事则很难。而从事兽医这样的好事,陈志华做了整整十八年。
无论前方是何等的空旷而寂寥,他的足迹始终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