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以来,札达县就与河北省结下了不解之缘。1995年至今,河北省对口支援札达县已历经30年,总计10批58名援藏干部和11批92名短期支援技术人才,坚持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全身心投入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札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30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把开展对口援助工作作为重大而神圣的政治使命,自开展援藏工作以来,始终按照“突出重点、深化内涵、谋划长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推动援藏各项任务落实,拓宽援藏领域。
各批援藏干部认真分析县情,确定了“开放搞活、旅游兴县、结构优化、农牧富民”的发展战略,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援助,共实施重大援建项目76个,总投资达9.318亿元。
这些援助项目涵盖了教育、文化、卫生、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有效改善了札达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特别是针对县城居民“吃菜难、吃菜贵、吃不上新鲜菜”的问题,河北省投入了1050万元全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了科技推广服务站和蔬菜大棚,让当地老百姓吃上了新鲜的瓜果蔬菜。
同时,河北省还依托札达县的独特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和旅游业。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沙棘研究所和一系列沙棘种植、加工项目,带动当地农牧民就近就业,让“酸溜溜”的沙棘果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开发和维护了古格王朝遗址、札达土林等旅游项目,促进了当地家庭旅馆的发展,为农牧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如今,蔬菜大棚每年为农牧民增收22万余元,家庭旅馆每年增收23万余元,古格观光车每年为农牧民增收近180万元,而刚刚试运营的香孜旅游小镇带动当地18名农牧民就业,辐射周边65户家庭。特色乡村文旅产业向优向好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如今,札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或接近阿里地区平均水平。
在机构运行方面,每批援藏干部人才到岗后都以党建为引领,强组织、建制度、明职责,从严教育、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深入调研的务实作风,持续开展“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主题活动,强化实干务实作风。
在智力支援方面,河北省在医疗领域共选派了多批长援人员和“组团式”短期援助人员来到札达县。从硬件到软件,从制度到规范,从技术到人才,为札达县人民医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在教育领域,札达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近三批援藏干部的带领下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与石家庄多所优质学校结成对子,开展教育教学合作。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河北省重点支持安居富民工程、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改善了当地农牧民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在文化教育方面,河北省坚持把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深入做好文化教育惠民工作。通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育设施优先和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援藏的实效和水平。
在交流交往方面,河北省进一步加大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领域的资金和工作力量投入力度。通过组织考察学习、举办推介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札达旅游资源、特色文化、世界遗产、自然风光等新风貌,不仅增强了内地与札达之间的交流交往,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札达的魅力。
经过30年的有效实施,援藏项目助力札达县顺利实现了小康目标。如今,札达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民生福祉达到了新水平,生态环境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