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2025-08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 “缺氧不缺精神”:世界最高海拔风电场吹绿大美西藏中新网7月31日电 (记者 张东方)在平均海拔5000米至52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一片银白色的风力发电机巍然矗立。近日,记者实地探访目前世界在运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措美哲古风电项目,感受建设者们如何在“世界屋脊”上,谱写清洁能源发展新篇章。7月29日,记者实地探访目前世界在运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措美哲古风电项目。 中新网记者 张东方 摄 挑战极限:世界海拔最高的风电奇迹作为西藏首个并入主电网的风电场,该项目开创了在高海拔地区开发风电的先河。...
-
01
2025-08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天选之种”在西藏错那种出绿色奇迹在海拔4380米的西藏错那市航天育种高原牧草选育实验基地,“天选之种”牧草深深扎根于高原冻土之中。这是陕西航天育种团队与西藏农牧人十年攻坚的结晶,更是新时代雪域儿女在高原大地上重绘家园的底色。西藏错那市航天育种高原牧草选育实验基地。在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克服了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精心培育适合当地生长的牧草品种。以蛋白草为例,经过多年的选育和实验,其耐寒、耐盐碱等特性得到了充分展现。这种牧草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存活,...
-
01
2025-08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丨藏族扎扎服饰文化历久弥新 非遗瑰宝尽显传承魅力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任丽君):提起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哲古镇扎杂村,最著名的莫过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反穿花氆氇”的扎扎服饰。西藏措美县扎扎服饰传习所(摄影 任丽君)近日,记者走进措美县扎扎服饰传习所,看到了色彩艳丽且充满“故事”性的扎扎服饰。相传有一次文成公主来到扎扎草原,与牧民们把酒言欢,醉酒的少女将酒洒在了公主的肩上,把公主的头发也弄散了。松赞干布随后赶到,公主来不及整理,反穿了湿透的衣服去迎接赞普,...
-
29
2025-07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昔日荒滩变身美景 拉萨的诗意写在绿水青山间 2025-07-25 刘莉 中国西藏网图为拉萨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一隅 摄影:刘莉中国西藏网讯 波光潋滟,水鸟翱翔,林木丰茂,花朵绽放……7月25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工程新建的廊桥附近,高原的夏日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图为拉萨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使曾经的河边荒滩变为美景 拉萨市水利局供图图为拉萨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实施前的河滩状况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拉萨河内河左岸的仙足岛、太阳岛与城区之间的这块区域曾经是荒滩,...
-
28
2025-07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从“黄沙窝”到“绿长城” 世界最大人工沙棘林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生态奇迹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环球资讯特别策划“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跟随记者走进西藏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地,感受西藏各领域发展巨变。西藏自治区山南隆子县曾高寒干旱、风沙肆虐,一年近8月沙尘天。60年来,三代人接力种沙棘,建成40余公里、超50平方千米的“绿色长城”,先后获“...
-
28
2025-07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 | 八廓社区的温情日常:我们这儿各族居民,都是一家人拉萨7月26日电(记者 张东方 朱延静)“远亲不如近邻。”在拉萨市八廓社区的曲苏大院里,这句古老的谚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无论是汉族、藏族还是其他民族,这里的居民们早已超越了邻居的定义,成为彼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人”。一起欢度佳节,互帮互助,接送孩子、照料老人、分享美食……在这里,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近日,“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在拉萨启动。7月24日,记者走进八廓社区,...
-
28
2025-07
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海拔3000多米的“一站式”便民服务什么样? 西藏民众:很贴心拉萨7月26日电(记者 张东方 朱延静)网上留言,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响应;无人接送孩子,便民服务站帮忙照看;想免费理发,这里也能满足……地处高原的拉萨,这样的便民服务站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近日,“辉煌60年·我们的家园幸福美丽西藏”网络主题活动在拉萨启动。7月24日、25日,记者走进通嘎“e”站和城关区鲁固社区党群服务V站,近距离感受拉萨便民服务的便捷与温暖。“e”站服务,一键解忧通嘎社区隶属于羊达街道办事处,位于堆龙德庆区城区西大门,...
-
23
2025-07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班公柳:天生“爱高寒”,带来“产业热”班公柳是一种高寒地区的特有乔木,因其生长在西藏班公湖周边而得名。其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已有几千年的生长历史,特别是在日土县的热角村,目前现存最古老的一株班公柳,树龄已有200年,热角村因此得名“班公柳之乡”。但是,热角村村民开始种植班公柳,还是大约30年前。那时,热角村满地沙石,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地上啥都没有”,环境恶劣,人们的生活也较为困窘,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当时的村干部、也是后来的老村长其美平措,...
-
12
2025-07
嘎玛泽登:因地制宜培育壮大高原特色产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 -
12
2025-07
王君正: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