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交易会 喜人致富路
——山南市浪卡子县第28届边贸物资文化交流会开幕
盛夏羊卓,百花盛开、缤纷多彩,盛夏羊卓,歌声飞扬、喜悦豪迈。
打隆,意为“老虎生息的地方”。半牧半农的打隆镇早在公元1274年,塔林曲德寺扩建竣工后,当地农牧民便自发带来各种物品在此进行交易。
此后,浪卡子县每年藏历6月22至28日都会在打隆镇举办物资交流会,1992年正式定名为打隆边贸物资文化交流会。
8月23日上午10:30时许,山南市浪卡子县打隆镇为期7天的“相聚打隆·锦绣羊卓”第28届打隆边贸物资文化交流会在洛扎县民间艺术团文艺演出的集体舞蹈《喜迎60年的变化》中拉开了帷幕。
今年交流会的开幕式节目由14个节目组成,既有独唱、表演唱、合唱,还有舞蹈、小品,现场此起彼伏的掌声将这场精彩纷呈、华丽绽放的试听盛宴掀起一阵阵“热浪”。
在交流会现场,连续参加了28届物交会的70岁老人罗布在自家的交易棚里忙得不亦乐乎,9点多就成交了今年交流会的第一比单800元整。
在浪卡子县罗布家的手工艺饰品非常有名,罗布老人从14岁就开始做银饰,到今年已有56个年头了。除了手艺匠心,他家更为出名的原因是分量夯实,从不偷工减料,对于这样的老字号,大家非常信赖。
相比去年的交流会,记者发现罗布家的展位上多处了许多新款银饰、金饰,银勺子、银镯子、耳环、项链、腰链、戒指… …等等,小到20元一个的项链配饰,大到5万元的黄金耳环,做工精美,款式多样。连两位老人手上戴了多年“情侣戒”也是罗布老人自己手工做的。
与去年一样,今年罗布老人一家有2个交易棚。儿子格桑群培在另外一个交易棚也忙得不可开交。罗布的妻子吉巴央晋满脸笑容地说:“去年我们家的交易额达到15万元,今年我们带来了10万元的饰品,我们信心会像去年一样卖的好。”
罗布老人此生有10个孩子,因为子女众多,上学成了问题。所以今年39岁的儿子格桑群培在9岁时就跟着父亲罗布学习制作饰品,到今年也有30年了。虽然从小学习传统手工艺技艺,但格桑群培的想法却一直跟随着大时代的步伐。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走过几百年历程的打隆边贸物交会也在新时代的滋润下孕育着新希望。不断成为浪卡子县扩大开放、增进交流、促进增收的有效平台,也为农牧民群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投身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和幸福家园建设者搭建了平台。
格桑群培家的手工艺技艺一直都是祖父辈口口相传下来的,但他却收了2名同乡做徒弟。在2017年他开了自己的公司,专门招收同镇里找不到工作、家庭贫困的孩子来学习缝纫、唐卡、金银饰品制作的技艺,学习技艺期间不但不用交学费还包三餐,学成后就马上发工资。
与格桑群培想法一样的仁增,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羊卓牧人特色裁缝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并且在2016年荣获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2017年荣获扶贫增收“先进集体”。已经参加过7年物交会的仁增每年带来的手工艺品也越来越丰富,今年还新加了帐篷,展棚里氆氇、藏靴、箱包、祥布、门帘、窗帘、藏式帽等22种价值14万的产品。
早在1998年就学习缝纫技艺的仁增到今年已有21个年头,从最初一人的打拼事业,到如今30人的团队。他的合作社里吸收了不好找工作的残疾人,家庭贫困的同乡、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在不断改善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同时,他还积极带领群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越走越稳。
近年来,物交会上出现了许多合作社,浪卡子县作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电子商务在物交会上更是助力不少合作社成交。像浪卡子县哈西索多裁缝农民专业合作社、西藏浪卡子县打隆镇相达养牛专业合作社、浪卡子县圣地羊湖藏香制作合作社等的产品都印有清晰二维码和详细的联系方式在所有包装上便于二次购买。
“我今年刚毕业于江苏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现在顺利在电商办工作,我希望能多学习一些电商知识,帮助合作社多销售产品,虽然是第一次参加物交会,但我会努力介绍、推荐我们带来的30万元产品。”曲尼桑姆信心十足地说。
交易现场共分为日常百货区、特色产品展区、餐饮娱乐区、活畜交易区、家具展区五大展区。展销商品多为民族手工艺品、百货日常生活用品、电子产品等,涵盖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购、娱等各个方面物资。
今年物交会参展人数高达5100余人,参展商户达到1472户,其中兄弟县商户235户,区内商户319户,区外商户205,本县商户713户,区内最远商户来自阿里,区外最远的商户来自湖南和甘肃等。
为增强物交会的参与性和广泛性,物交会期间,组委会还特别组织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的文体节目。既有多姿多彩的歌舞曲艺,更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果谐比赛。同时,还举办了赛马、拔河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以展示农牧民如今的幸福生活。
截至发稿前,记者从浪卡子县打隆边贸物资文化交流会组委会办公室获悉,此次物交会品种达2300余种,交易额达4608851.23元。
责任编辑:益西旺堆
上一篇:
待到弃山星升起 清净温暖好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