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支持IPV6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西藏新闻 正文
转变思想普惠群众 构建山南“华西村”
文章来源:人民网-西藏频道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27日 10:45    浏览:

赞堂社区第一书记次仁和班子成员接受媒体采访 柴济东摄

人民网山南7月24日电(柴济东)“我第一次到华西村学习,我完全震撼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让群众们真的富起来。”每当有人问起山南市乃东区赞堂社区成功发展的经验时,第一支部书记次仁总会这么讲。用次仁的话说,基层工作中党建引领不是党员们号召大家怎么干,而是大家看到党组织的正确决策和党员的实际行动后,自觉主动地跟着党员们一起奔小康。

赞堂社区村史馆陈列的人民公社时期的“老物件” 柴济东摄

1960年成立的赞堂人民公社是今天赞堂社区的前身。改革开放后,“大锅饭”的思维惯性却使得赞堂成了乃东全县最穷的村。群众们一时无法从“越穷越光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当时刚刚加入党组织担任村干部的次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次仁说:“党组织的建设和理论学习重点在日常” 柴济东摄

1985年次仁用父亲的退休金买了一台“铁牛”(大拖拉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几年间拖拉机换成了大货车,大货车又换成了出租车,靠着“爱折腾”的这股劲儿,次仁已经成了全村最早富起来的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次仁当然不能辜负大伙信任。2002年当选为村支部书记的次仁,卖掉了当时一年能给他带来20多万收入的出租车。开始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为赞堂找出一条出路”上。

赞堂社区最醒目的工作标准 柴济东摄

2002年对于次仁和当时的赞堂村来讲都是非常幸运的一年,赞堂村收获了一个“能人”书记,次仁则获得了一次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会——去内地学习。正是这一次学习,次仁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经济第一村”给他带来的震撼。 “同样都是村,不同的是市场经济的思维和为全村人谋集体利益的决心。” 当天晚上,次仁久久不能安眠。

回到村里,次仁最先从自己熟悉的农机开始着手,成立了村集体的农机经营专业合作社、养牛合作社。一年几十万的收入不仅让全村的群众看到了希望,也让村支部班子和党员们更有信心了。“白塔农家乐”、“玉拉康砂料场”、“磨面加工厂”……村集体产业越来越多,集体收入也从2002年的一年8万多,就增长到了2014年的一年80万,整整翻了10倍。

赞堂社区的拓展基地及卡丁车场 柴济东摄

十八大以来,靠着越来越好的政策,次仁敏锐的感觉到山南市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赞堂社区在原有的茶馆产业基础上增加了室内足球馆和停车场、增加了驾校和仓库、在山南率先建成了户外拓展基地,2020年刚刚投入运营了游泳馆。

刚刚开业的游泳馆 柴济东摄

据了解,赞堂社区共有77户,239人,劳动力142人。截至2019年,全村年经济收入达到1094万,集体收入503万,人均24861元,现金收入1.63万元。2016年确认的11户24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

赞堂社区醒目的口号和略显斑驳的办公楼 柴济东摄

除了特别帮助贫困户就业、分红之外,村里还为每户村民免费按照最高额购买了“新农合”保险。为了提升村里孩子的学业水平,每到寒假村里都会出钱请全区教师岗位上的村民回到村里给孩子们补习辅导,特别远的阿里的老师,次仁也会亲自开车去接回来再送回去。2016年起,两名贫困户家里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村里专门给每人每月250元作为生活费补贴直到孩子毕业。今年,村里还为有牲畜的家庭每家分配一座集体建成的牛棚,方便村民集中饲养。

记者在现场发现,相较于社区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图强发展而言,社区办公楼以及周边的设施却略显老旧。当被问及这样的不修边幅会不会影响社区的形象时,次仁却说“先让群众实惠,大家生活满意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次仁已经规划好的“赞堂居委会整体鸟瞰图” 柴济东摄

“大河有水小河才会满,但小河没有水大河就会枯”。目前赞堂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57人,预备党员1人。党员人数几乎占社区总人口的1/4,所以党建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区每个家庭奔小康的进度,这是赞堂社区支部所有党员的共识。

赞堂的经验是:作为基层组织应该借着改革的春风、国家政策的利好,不等、不靠、不要,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021年集体收入力争达到1000万,是我们社区的目标,也将是我们献给建党100年的一份礼物。”离别时次仁充满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索朗扎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