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支持IPV6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西藏新闻 正文
藏地“小江南”的发展变迁——芒康曲孜卡特色小城镇见闻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06日 16:50    浏览:

几年前,道路泥泞,乡里多半是低矮的土坯房,农牧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种植青稞和放牧牛羊,这可能是当时人们对昌都市芒康县曲孜卡乡的第一印象。如今,这里风格鲜明的藏式小楼错落有致,街道宽敞整洁,路两旁分布着温泉酒店、特色餐馆、超市、邮局、银行等,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的车辆、奔流不息的江水,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2015年,曲孜卡乡成为了西藏自治区首批特色小城镇之一。

短短几年,曲孜卡乡由一个半农半牧的乡镇迅速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城镇,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呢?

图为曲孜卡特色小城镇全貌。记者 扎巴旺青 摄

温泉带来好“钱景”

曲孜卡乡,海拔2300米,位于茶马古道沿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公路交汇处,澜沧江穿城而过,似一条生长的翡翠玉带,与达美拥雪山相互依偎。这里散布有温度、水量大小不一的泉眼108个,水温平均在20-80℃之间。汩汩泉流从达美拥山麓溢出,清澈如镜。

自2016年曲孜卡特色小城镇开始建设以来,芒康县牢固树立大规划、大开发、大建设、大文化理念,以把曲孜卡打造成为“雪域神泉·康养圣地”为目标,总投资9.3亿元,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如今,一个涵盖民俗民居、疗养中心、酒店、商业配套的温泉疗养度假地正日渐完善,吸引了众多商家投资入驻,有力推动了本地经济发展。

见到闵志军时,他正在整理货架。“去年,超市的营业额达到了2000多万。今年下半年,我计划再在这儿投资一家宾馆。”这个来自湖南的中年人笑着对记者说。

2018年,经朋友介绍,闵志军来到曲孜卡乡考察。“我发现这里基础设施完备,发展潜力大。每年3-10月份,游客络绎不绝,然而货品单一,只有10多种,不能满足游客和当地村民的需求,便投资了200万开起了超市。”闵志军回忆说。现在,超市内出售的商品达200多种,极大地便利了群众生活。

离闵志军的超市不远处是当地有名的云曲庄园温泉酒店。“酒店于今年年初开始营业,共有45名员工,其中38名是本地员工。”云曲庄园温泉酒店负责人马义强介绍说。

今年19岁的嘎桑卓玛便是其中之一,主要负责酒店的前台服务。“我是今年年初入职的。这之前一直在芒康县城打工,收入不稳定,还要付房租。现在好了,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每月收入4000左右,还可以补贴家用。”嘎桑卓玛高兴地说。

近年来,随着曲孜卡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入驻商家不断发展壮大,拓宽了当地的就业渠道,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增收。“现有温泉酒店10家,藏家乐3家,提供就业岗位115个,人均月收入4000余元。”曲孜卡乡特色小城镇管委会主任刘显荣说。

文化传承彰显康巴魅力

傍晚时分,曲孜卡乡的“弦子广场”上,在三弦琴的伴奏下,“转圈、扭腰、舞袖...”,男女老少跳起了欢快的三弦舞,享受着舞蹈和运动的乐趣。

三弦舞,是弦子舞的一种,起源于曲孜卡乡达许村境内,据考证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2008年,三弦舞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82岁的江白仁珠、50多岁的斯朗扎西、32岁的卓玛次仁,是三弦舞的三位传承人。

“随着曲孜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投资了专用于三弦舞演出的‘弦子广场’,一有时间,我们便到广场上跳舞。”刚跳完一曲的卓玛次仁介绍道。

三弦舞以三弦琴为伴奏乐器,不受人数、场地等限制,参舞男性手执三弦琴,边弹、边舞、边唱;其余女性舞者则伴随乐曲,挥舞长袖,翩然起舞,以祈祷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舞姿古朴而舒畅。

近年来,前来观看三弦舞的游客数量逐渐增多,2003年,曲孜卡乡达许村自发成立了曲孜卡三弦舞农牧民表演队,2013年,又在表演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曲孜卡民间三弦舞艺术团。目前,艺术团共有20名成员,领队为卓玛次仁。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卓玛次仁带着艺术团,频频出现在各大舞台上,极大地扩大了三弦舞的受众范围。“为庆祝昌都解放70周年,下个月,我们还要到昌都市表演呢!”卓玛次仁笑着说。

形式独特、高原特色浓郁的三弦舞如今已成为了曲孜卡特色小城镇的文化特色之一,向世人尽情释放着康巴艺术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城镇体量和品位,传承和保护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曲孜卡特色小城镇除了建设有演艺中心和文化广场,同时所有建筑风格均以曲孜卡当地风貌为主,在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上进行创新,彰显藏式传统风格。

居民共谱美好生活

自2016年曲孜卡特色小城镇工作开启以来,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异地搬迁群众搬进了新小区,生活环境改善了,就业就学方便了,看病就可在家门口实现了……借着曲孜卡特色小城镇建设契机,群众借“机”生蛋,抓住商机,纷纷念起了自己的“致富经”。

33岁的央登,家住曲孜卡特色小镇的圣雅小区。2015年,因无房、收入不稳定,一家五口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我自幼便学习藏式绘画,以前,苦于没有活干,只能偶尔打打零工。”央登说。

“2016年,根据规划方案,曲孜卡特色小城镇的建筑风格要在保留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彰显藏式传统风格,需要画匠在建筑物上进行藏式绘画,我们便从当地村民中挑选藏式绘画能手来担任此项工作。这样一来,有助于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曲孜卡乡扶贫办主任维色介绍道。

“同年,乡政府搬迁,便邀请几名画匠在政府新建楼上绘制藏式花纹,其中,央登画的最好。”有了政府的推荐,央登顺利地参与到了滨江民俗风情街的建设工作中。2017年,央登收入15万左右,他主动申请摘掉了贫困帽。

除参与项目建设增加收入外,群众还纷纷开起了店铺,当上了“老板”。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收入不断增加,日子也越过越好。

拉措是曲孜卡乡达许村村民,2018年年底,拉措家里开起了“藏家乐”,吃起了“旅游饭”。走进格桑花园农家乐,茂密的核桃树阴凉了整个小院,修剪整齐的草坪郁郁葱葱,时而还会有松鼠来做客。

“今年五一当天,共有200多名游客来我家吃饭,一天的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这可比以前卖水果挣得多多啦!”拉措笑着说。以前,拉措一家3口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售卖苹果、核桃等,每年只有3万元左右。

2019年,拉措家藏家乐的营业额达到了10万元以上。“去年,每周都会有二三十位游客,今年,效益更好,几乎每天都有游客!有时忙不过来,我还雇了一名服务员!”拉措高兴地说。

“下一步,曲孜卡将以现有产业、旅游服务设施为基础,充分利用丰富的温泉资源和三弦等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集镇生活品质,增强集镇的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曲孜卡的旅游功能,提升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品牌,达到国家5A级休闲度假示范区,成为藏东民俗文化展示园。”刘显荣说。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曲孜卡一定会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 朱杉 胡荣国 扎巴旺青 陈志强 刘金鹏 周婷婷)

责任编辑:刘金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