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支持IPV6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阿里新闻 正文
班公湖畔的五代守边人......
文章来源:天上阿里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30日 12:11    浏览: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班公湖畔的乌江村,生活着这样一家人,他们五代人守土固边,成为当地的美谈。


图为格桑玉珍和母亲次仁卓嘎  摄影:张敏


故事要从1902年讲起。一天,20岁的桑培罗布发现邻国牧民在自家的牧场放牧,赶都赶不走。左思右想,他决定通过盖羊圈宣示所有权,随后将羊圈盖在了距离今天边境线20公里的地方,并举家搬迁至此。


他的小女儿旦珍旺姆“女承父业”,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亲自“冲锋陷阵”,用鞭子打跑来这边放牧的邻国牧民,被村里人称为“乌江花木兰”,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巾帼英雄。


图为次仁卓嘎一家  摄影:张敏


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旦珍旺姆的儿子乌巴 平措南加成为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在边境发生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将家里的170多只羊和粮食捐献给部队,并带着群众为部队运送了两个月物资。这些都得到了妻子次仁卓嘎的大力支持。今年93岁的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的事情。旦珍旺姆说,虽然没有亲自上前线,但她一点都不担心,因为她相信解放军。


她还教导自己的孩子们追随父辈的脚步,在新时代投身家乡的建设。她的女儿格桑玉珍是日土县政协委员,主动充当群众和边防部队沟通的桥梁。她也是一名农牧民宣讲员,踏遍了日土的田间地头,五年如一日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深受群众好评。


到了第五代人,他们走出了阿里,在外求学,但又不约而同地在毕业后返回家乡工作。28岁的曲尼桑姆毕业后在当地担任村官;26岁的热贝贵扎在家乡的一家企业工作;19岁的拉姆石努在安徽求学,曾用自己假期打工挣的钱,为边防部队送去了30箱方便面、30箱矿泉水、20箱八宝粥……


守护家乡、建设家乡已经成为这个家族的使命,融入每个后代的血液。他们扎根边陲,是中国国土的守护者和家园的建设者,他们将继续在海拨4300米的高度传承和坚守。


打印 关闭